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
1、 一、由来: 由来一: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中国的道教有“三官三元”之说,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始也。天、地、水为万物生长之榄蝈蒈缩根本,而配合农历的三个日子,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七月十五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的土地祭祀活动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 由来二:与是佛教典故《目连救母》有关。最早来自《佛说盂兰盆经》,说有个叫目连的人,晚上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了饿鬼的行列,梦里给母亲送饭,但是送到母亲嘴边,饭就化成了灰烬。目连问佛祖,要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你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你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要养僧众、行善事。后来目连就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后来这一传说逐渐演变,并形成一种民间习俗,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这是一个典型的劝善的故事,被不断流传并进行艺术加工和升华。明代《陶庵梦忆》记载了那时的演出盛况,说“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鲁迅在《朝花夕拾》的一篇叫《无常》的文章里回忆小时候看目连戏的情景:“也如大戏一样,始于黄昏,到次日的天明便完结。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阎王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 由来三:与中国传统的秋祭有关。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拜天地、缅怀祖先、祈祷丰收成为古代人文生活的要素。对于传统的农业大国的黎民百姓来说,天地就是自己衣食父母,祖先与自己血脉相连,祭祀尤为重要。于是七月半就在古代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收获的瓜果粮食等祭供,向祖先报告收成,祈祷来年获得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七月半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