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种植芦苇
影响芦苇生长种植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水分。但它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m以上,都可以形成芦苇群落。遇到水深在20~50cm,而且流速缓慢的河、湖,芦苇都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芦苇高度因地而异,在东北各地为1.8~2.5m,部分也有达3m或更高者,而新疆博斯塔湖芦苇可达4~5m甚至6m以上,在湖南洞庭湖可达4m以上。水深不仅影响芦苇地上植株的生长高度,同时也与它的地下根状茎的分布等有关,在常年积水的地方,芦苇的根状茎分布在土壤表层,占地下部分总重的71%,往往一些牛轭湖或小湖的芦苇从水浅处逐渐向水深处延伸,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它的根状茎则向上浮动,最后根状茎纵横交织,加之地上部分的残枝落叶与尘土,可形成地毡状的浮岛覆盖水面,在草根层下的水可达4~5m深。相反在季节性积水或无积水的地方,芦苇地上植株变矮,几乎与水分减少成正比,随着水分的减少,芦苇高度依次递减,一般地区芦苇高在60cm至1m左右不等。在这些地方它的地下根状茎埋深增加,0~30cm根状茎和根占地下总重的54%,其中20~30cm地下竖茎较多,40~60cm是地下竖茎和横茎交叉区,60cm以下基本上是横走的根状茎。应该指出,水分减少的矮芦苇地,正是作为牧场利用的对象,芦苇根状茎埋深增加,非常有利于牧场耐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牧场复壮更新提供有利条件。积水深度不同,对芦苇生长发育期有明显影响,季节性积水,即芦苇区土壤有干有湿,在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50.5%,而在长期积水的芦苇,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19.5%。一般情况下,春天季节性积水的芦苇,发芽出苗时间均早于长期积水的芦苇半月左右,有利于北方早春放牧。

芦苇栽培技术要点:
目前芦苇仍以天然生长为主。首先是如何管理利用的问题,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在有河、湖水补给充足的地区,每年最少要有1~2次灌溉,尤以春季重要,若有条件进行冬灌更好。对退化的芦苇草地,除力求防止载畜量过大外,可以采取翻耕、重耙等松土措施,再进行灌水,使芦苇复壮更新。翻耕后,一般第一年减产,第二年平产,由第三年起大幅度地增产。对芦苇草地积水深,而且水不流动时,应采取开沟排水。作牧业利用的芦苇草地更不宜长期积水。

目前,人工芦苇田已经出现,但大都是建立人工的芦苇造纸原料基地。那么建立人工芦苇草地,其方法也基本是一致的。以无性繁殖为主,现多采取地上茎与根状茎繁殖,栽殖前均须进行一般性的耕翻整地工作,若有盐碱还须进行排水洗盐的工作。以地上茎繁殖是在6~7月选择健壮的苇茎,采取两端斜插入泥土中,或在斜插入泥土后,每隔一节压泥,也可将苇茎截成30~60cm长的插条,插入泥土一半,要求插条地上部分有2个腋芽,地下部分有1~2个腋芽。以根状茎繁殖的方法有:栽根状茎:即选取有芽的根状茎,截成30cm长,斜埋或直栽入开好的沟里,淘深20cm;栽苇棵:即带根状茎的青苇,每穴5~6株,栽入泥土中15cm左右;栽苇墩。即将20cm2芦苇根状茎连旧地上茎挖起,栽入新建地内,株行距1~2m,此法成活率高达80~100%,但运输不便,只适于近距离应用。芦苇用种子的有性繁殖,目前虽已成功,但仅限于实验性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