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比马龙效应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时间主人
1、为什么对孩子的预期表现会造成影响孩子表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孩子有了预期,人就会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上出现自我调整,借此让自己的预期成为现实,形成了自我验证理论。也因此,当老师被灌输了“他们是优等生”的思想后,自然便会对孩子有更多的引导或提供更多的资源以符合“优等生的需求”,进而导致“宣称的优等生”最后真的变成“优等生”的结果。而这样的效应,表明在儿童发展领域,无论是老师、监护者或是各专业,对于孩子的预期是有多重要。

3、在面对生活点滴,当预期孩子表现时,由心理学家Kahneman和Tuversky提出的自动化思考“可得性启发刮茕栓双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成为第一个影响预期判断的角色。该角色让人对于容易想到的事情高估其发生机率的状况,也因此容易快速的影响到我们对于孩子判断。生活中孩子最容易被监护人及老师挂在嘴边提醒或想到的,通常都是“他哪里做不好”、“他又打人/和人吵架”、“他今天又乱发脾气/大哭大闹”、“作业写不完”、“上课不专心”、“字写太丑”......等负面信息,也因此,我们常会高估孩子出现令人困扰情况的机率,并且为之提心吊胆。

5、那么,我们该怎么调整对于孩子适当的预期表现呢?唯一最佳解答当然是“寻求专业讨论”。不过,寻求专业,唯一最佳解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蔡伦造纸、蒙恬制笔,古代先贤给了我们工具,不用怀疑,拿起工具纪录就对了。每天记录孩子“好的表现”、“不佳的表现”、“刚好的表现”。

7、此外,额外的调整一下对孩子行为预期想法的小技巧,日本人曾有“言灵”一词,认为在言语中,有着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而心理学也有类似的框架效应(Framming Effect)一说,说明语言对于思考的影响。因此当你除了做记录外,还想要有更多调整自己对孩子预期的方式外,尝试调整自己说出口的话,从“强调负面”改成“强调正面(但不忽略负面)”的说法。如:“孩子今天又欺负别人了”换成“孩子早上都有控制自己,不让生气的恶魔控制他,只可惜下午有和人动手发生冲突”。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可以看到孩子更多不错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