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中国式礼貌”会毁掉你的孩子!

2025-05-06 12:31:07

1、第一大的要让着小的知乎上看过一个女孩的自述:她家有三个女儿,她是老大。从7岁时老二出生以后,她就从家里的独宠变成了处处谦让的大姐。陪伴她好几年的玩偶,被妹妹看上了,她挣扎着不愿相送,但妈妈安抚她说做姐姐的要让着妹妹,她只好含着眼泪把玩偶送到了妹妹身边...姐妹俩都喜欢吃鸡腿,但每一次,妈妈都会把两个鸡腿都给妹妹吃,而把鸡翅放进她的碗里...最让她难过的,是她过12岁生日那天。同学送给她一个漂亮的发卡。她喜欢的不得了,但妹妹也看上了这个发卡,哭闹着要戴在自己头上,妈妈拧不过她,只好搬出那句说了无数次的“姐姐要让着妹妹”的话,让她不得不屈从...从7岁起,她就被迫变成了懂得谦让的好姐姐,变成了外人口中那个听话的老大。但父母却没有想过,她也是个孩子啊,她也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给予她关怀和爱意,而不是要她处处退让,用道德逼迫她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拱手相送。每个孩子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这无关年龄。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能够强迫他人去谦让,即使是父母,也没有那个资格。如果孩子愿意谦让和分享,父母应该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表扬孩子乐于分享的精神。但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能强制孩子去谦让,应循循诱导,逐渐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

2、第二过分谦虚小区里有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学校的前三名,小区里的妈妈们都羡慕得不得了。每次见着那个男孩,邻居们都会笑着说:“这孩子真聪明,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可是男孩的妈妈听完,不但没有感谢人家的夸奖,反而数落起孩子的不是:“哎呀,你别看他总分高,但是语文成绩不行,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而且在家什么活都干不好,拿个盘子都能摔了...”站在一边的孩子,脸色从来没有好看过。满招损,谦受益。中国人的秉性,一向以自谦为主。当听到他人的表扬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推脱。虽说谦虚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其实,过度的谦虚反而会害了孩子。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待打磨的石头,认同和表扬是让石头散发光芒的良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因为那是他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所以,当别人夸奖孩子的时候,不要光顾着推脱和谦虚了,学会认真接受他人的表扬,让孩子的脸上扬起自信的笑容!

3、第三见人就得打招呼小时候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被我妈强迫着跟人打招呼。那时候我心里总在想,眼前的人我都不认识,为什么一定要“假装”热情的打招呼呢?每次我妈让我喊叔叔阿姨,我都会躲躲闪闪,不敢丬涪斟享正眼看他们。最后被逼的没办法,才会小声的嘟囔一声阿姨(叔叔)。而我妈,也总在此时敲敲我的头,带着歉意跟眼前的人说:“这孩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一点礼貌都没有。”听了我妈的话,我也渐渐在心里认同,原来我是个没有礼貌的孩子。但直到长大以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再回头看,其实并不是这样。每个孩子性格尽不相同,有的小孩天生外向热情,见到人就可以自在的打招呼。而有的孩子,天生胆小慢热,遇到不熟悉的人会感到不安,这是性格使然。每位父母都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慢热内向,就不要硬逼着他主动打招呼,这只会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不过也不必着急,不妨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去商店买东西,让孩子去问路等等,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属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啦。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