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特色美食攻略
烙糕是诙戢呲剽承德人用当地所产谷米磨成面,再经烙制而成的具有浓厚香土气息的传统风味食品.它与年糕、豆包、煎饼一起被誉为"吉祥四糕"每当腊月农闲季节,承德山区百姓便家家户户做烙糕.做好的烙糕外焦内嫩、味香适口.
承德凉粉: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咸丰10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帝仓惶出逃,来到避暑山庄后,就常吃宫外的凉粉.至今承德还流传着这样一人故事:一天,咸丰帝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咸丰从太监处得知是卖凉粉的,很想尝尝.于是换了便服出宫,只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吃完后,只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爷您还没给我钱呢!"可皇帝身上向来不带银两,咸丰帝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第二天卖凉粉的去后,咸丰帝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传授做凉粉的技艺.后来出宫后,怕再遇麻烦,便带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之后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凉粉的原料有绿豆粉、白矾、麻酱、香油、香菜、醋、蒜等.制作分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成型后用刀片将粉漏成丝条,放入碗内,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种调料,拌匀即可食,滑润爽口,清凉解暑.
烙糕: 烙糕是承德人用当地所产谷米磨成面,再经烙制而成的具有浓厚香土气息的传统风味食品.它与年糕、豆包、煎饼一起被誉为"吉祥四糕"每当腊月农闲季节,承德山区百姓便家家户户做烙糕.做好的烙糕外焦内嫩、味香适口.
驴打滚: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碗坨: 承德盛产荞麦,《承德府志》载:"荞麦于山田尤宜.《广群芳谱》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这足见当时北方及承德一带农人是以荞麦做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宋代诗人陆游还曾有"荞麦漫漫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诗句,极言荞麦之盛. 用荞麦面制的碗坨,是承德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它的特点是:营养丰富,酸辣鲜香,滑嫩筋道,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美味食品,吃起来别具风味,食欲顿增.乾隆年间,皇帝巡幸热河,随行的后妃宫女们从小太监处得知二仙居一带这种叫碗坨的小吃,非常好吃,便叫太监去买.卖碗坨的为了讨好后妃们,就把碗坨装到一个精致的盒子中,带到避暑山庄叫卖,碗坨的身价也随之提高了.二仙居一带,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数人称"碗坨王"的王老三.他从清末起就以制碗坨为业,他制做的碗坨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国年间,他曾被热河督统汤玉麟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碗坨的原料有荞面、绿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适量的猪血.碗坨的制作要经过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时,要在煎好的碗坨上浇点麻酱、蒜汁、醋、酱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味道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