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陷入无处不在的“思维陷阱”

2025-05-22 11:19:55

只要是人,一定会受到心理上的认知偏差而使决策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思维陷阱呢?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运动比赛、电竞或商场上,总是充斥着战术与策略上的交锋。许多人在结果出炉后会如此称赞赢的一方:“他(们)的战术真是高明”对输的一方可能会批评:“战术真是糟透了”。

为什么赛评、球迷们会“批评”?原因很简单:因为“输了”。

比如我们深思熟虑后,预测A、B、C三种可能的结果发生机率各为75%、15%、10%,因为A事件机率最高,所以我们预测A事件会发生,但最后结果为C。因此我们能说先前的“深思熟虑”是很“差劲”的决策品质吗?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最终结果”与“决策品质”两者不该是息息相关,我们不该以最终结果来衡量决策品质。

如何避免陷入无处不在的“思维陷阱”

学生时代,我们说出:“我不知道”是一种禁忌。学生说出“我不知道”代表学习效果不好;考试要是写下“我不知道”这个答案,也肯定100%是错误的。

但承认不知道、拥抱不确定性,反而是通往优秀决策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如此思考:“我不知道”代表的是“我们知道某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但不确定在特定情况下的结果”这是事实,但听起来是否中性多了?

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预测。但我们不该追求确定性,而是应该要弄清“事情有多不确定?”并从中推估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这推估能多准确,取决于我们已知的信息以及经验。

拥抱不确定性有2个好处:其一,客观地去面对这世界,因为这世界就是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这是它的模样。其二,我们可以跳脱“非黑即白”的观念枷锁,并非只有正确与错误两种极端,而是像条光谱,在这光谱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种决策。

如何避免陷入无处不在的“思维陷阱”

我们身边一定有这种人:自己的案子做成功或是比赛赢了会说:“我好强”、“一切都是我的功劳”但如果失败了就会说:“唉,都是队友(客户)的错。”

这种借口会让我们心理比较好过,因为“失败都是源自于我们无法掌握的运气,我已经尽力了”。但有时候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借口。

“自利偏差”会影响我们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如果将多数糟糕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就会错过检验决策的机会,无法让自己思考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而如果把好的结果都归因于自己的功劳,有时则会导致强化不该强化的决策,也是错过自我提升的机会。

当然,有些不好的结果的确是因为运气,有些好结果的确因为技巧,但事情不可能永远都是如此。不可能100%的坏结果都来自运气,100%的好结果都是技巧。这种思维就是我们该避免的。

当然,观察别人也会产生偏见。

“观察”是公认的学习方法之一,甚至在不同领域中也有专门搜集他人案例的机构。我们当然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一些心得,但观察他人时往往也会有偏见。

就如同我们为自己的结果归因时会有偏见,对他人的结果也会有偏见,但刚好是相反的。当我们看到他人得到坏结果,我们会严正的批评他们哪些地方失误。当我们看到其他人成功,会说他们只是运气好。

生活中太常有这种例子了。看到他人升职,会承认他能力比我们好而升职,还是会暗地里说他巴结老板?如果有人发生车祸并解释自己没有错,我们是不是只会嗤之以鼻的认为就是他的驾驶技术太烂才出事?如果我们对他人有错误归因,一方面无法学到经验,也使我们失去了对他人的同理心。

改变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习性,就能逐渐地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归因结果,也能更同理他人。让自己追求真理并且更精准、客观地看待结果,并且借此营造让自己积极正向的自我说词,就能让我们学得更好,同时让思想更加开放。

找个伙伴一起求真吧

单凭一己之力,我们可能无法想出各种观点,但有了多元性质的同伴们就能听取各种观点,检验其他另类的假设与思考不同的信念。

小组拥有多元性才能提出有效策略,维持多元性有其一定的难度。因为人天生就倾向物以类聚,喜欢在同温层中取暖,听到他人赞同自己观点的感觉让人非常舒服。有时候在决策小组中加入异议人士的效果会更好。若不听取反方意见,就无法更完全的了解真相。将反对的意见纳入考量后,小组才能提出更明智的做法。

人之所以会有偏见,主要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团体可以提供各种齐备的观点,补足我们所不知的资讯,使信息更完整而减少不确定性。

如何避免陷入无处不在的“思维陷阱”

我们在做决策前都明白要先思考未来有几种可能性,就如同我们在画决策树时,我们画出了各种不同的未来分支。但我们都忘了最重要的事情:为未来预测机率。

人们通常不愿意去猜测未来发生的机率,因为我们无法确认发生任何情况的可能性,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预测。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完美预测未来,而是要确认每次下决策时都已经预测过未来。担心猜不准的同时,本身就是在猜测未来。

策略思考大抵就是如此。不论是销售策略、商业策略甚至是申请补助,最佳的方法都是尽量考虑各种情境并预测,然后考量不同策略去因应每种情境。

学会“向后预测”与“事后验尸”

向后预测(backcasting)与事后验尸(premortem)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一个是想像正面未来,另一个则是负面未来:

向后预测:想像我们已经取得正面结果,然后从终点反思我们是如何达成目标的。

事后验尸:想像我们面对的是负面结果,然后从终点反思我们会何失败。

我们从两者之间去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而塑造出通往未来道路的完整图像。一旦事情有可能出错,我们就能提防不良结果,制定不同策略因应未来。

另外事先预测负面的未来,也能让我们实际面对时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影响决策质量。而且因为人类习于乐观看待未来,“事后验尸”也能避免我们过度乐观,而遗忘各种负面未来的存在。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