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一、明确要求,教会方法。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如对哪个词,哪句话不太理解的,可在句子旁画一个小问号,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自然更专注。在课堂中预习,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可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5、交流韦蛾拆篮经验,获得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让孩子们进行预习作业的展示和预习方法的交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后者“渔”便是预习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怎样把一篇课文读通顺,有的孩子认为可把长句子读通,有的孩子认为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有的孩子认为注意好停顿和换气的地方。又如在词语的解释方法上,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查词典,有的孩子介绍可以看插图,有的孩子认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不错的方法,也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向别人请教。在交流查找资料的方法时,有的孩子认为可以上网,有的认为可以翻阅阅读,还有的孩子认为可以请教家长。通过交流,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孩子之间这样直观的介绍与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最佳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但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才能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