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诗歌的优势和缺点
“读起来朦朦胧胧的,但就是一些漂亮的词、一些诗意的辞藻的组合。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想象力,更没有经验的构造能力。”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姜涛对这本诗集的看法。
诗人于坚则说得更为明白。“冷酷、无心,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这个软件对诗的理解是电视台诗歌朗诵会的水平。这个软件设计不出灵性,设计不了‘诗成泣鬼神’。”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诗人欧阳江河也认可这样的说法。“不是人话,没有人味”。在欧阳江河看来,小冰只是在对已有的诗歌重新进行判断、组合。“这个过程中,人味、人的个性,还有诗句后面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修辞组合、词语的游戏。”
而对于这样的诗,欧阳江河认为,随着小冰不断学习,它的诗可能能够达到二流诗人的水平。“但它永远成不了原创性意义上的伟大诗人。” 欧阳江河认为,在诗歌上,人工智能绝不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面对诗歌,小冰没有人类伟大诗人的那种“原创性、独特性”。
“你熟读杜甫所有的诗就能成为杜甫吗?学习组合李白的全部诗之后就能成为半个李白吗?是零的可能。所以这就是人工智能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的诗歌。”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85
阅读量:96
阅读量:38
阅读量:29
阅读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