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父母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2025-10-20 20:04:10

1、1. 当孩子告诉我们类似“被欺负”的事情时,第一时间保持好奇,问开放式问题,尽可能“还原现场”,尽量搞清楚来龙去脉之后,再评估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避免直接说:没关系,别放在心上。只有委屈感受被父母看见,孩子才能感觉好起来。

2、2. 避免夸大孩子“受伤体验”,更要避免使用“你被伤害了”“你被欺负了”“他伤害了你”“他故意欺负你”,这样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词。

转换成描述情景和情绪的共情短句:“你当时很不高兴”、“你没想到他会那样,有点突然,有点疼”、“他没有说道歉,你感觉他是故意的”、“你要求他道歉,他却做了鬼脸,你很生气“等。

可以向孩子解释:如果这个小朋友经常这样做,一定是他内心经常不高兴,他控制不住要这样对别人,不是针对你,如果你不上钩,他可能就去惹别人了,就像钓鱼一样。

3、3. 常规的引导是:

1) 大声表达自己的立场——“你甩到我了!很疼!请你跟我道歉。”

2) 如果对方不主动道歉,且还这样,我们就要加大气势预告自己会反击——“你已经第二次弄到我了,如果有第三次,我会还手的!还会告诉老师!“

3) 如果对方还是不道歉,甚至变本加厉,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时候,如果你太生气了想还击,哪怕这时候你动手了,妈妈也不会怪你。如果你不想还击,或者你有点怕,你觉得你打不过他,你不还手,妈妈也不会怪你,你可以去告诉老师,或者可以选择“离他远一点”,不跟他玩;默默地离远一点,或者表达你的拒绝。“

4) 是否还手,由孩子自己决定。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孩子知道“动手是不好的行为“,我们的责任当然是:引导孩子用语言沟通,但再三沟通无用的时候、必要的时候,允许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本能的还手冲动。

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控制自己的言行固然是教育的方向,但孩子的世界,不能因为“气急了还手“,就被上纲上线;

否则,孩子就会过早成为一个克制的小大人,更可怕的是他用“只能动口,绝不动手”去要求别的孩子,那势必会和“只喜欢动手”的孩子杠上。

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互动模式,才是我们要警惕的“被欺负”的根源。

4、4. 可以要求对方道歉,但不强求,因为要求道歉是我的事,道不道歉是你的事。

我可以决定的是大声反击,要求你道歉,如果你不道歉,我就知道,是你不对,我改变不了你,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的态度,就是离远一点,表达“拒绝和放弃”,建立让自己舒适的“心理社交地位”。

5、5. 告诉老师,这件事,可以做,至少表达一定程度的震慑力。

但不是任何事都要告诉老师的,否则会被贴上“喜欢告状”的标签,也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你帮不了你自己“的观念。

父母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自己先用上面的办法保护自己,再根据“疼痛和受伤部位“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告诉老师。

比如,如果是非常疼、疼到想流眼泪了、出血、肿了、挪动不了,或者撞到头、眼睛、肚子等,就必须告诉老师;

如果只是一点疼、碰了一下肩膀、撞到你但你很快能爬起来等,这样的就可以自己处理。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