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总结本次事故我总结了发生事故的原因基本上有以下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人为的管理不善,二是设备存在隐捉嘹鹨沆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排除,三是职工在操作时,思想上麻痹大意或技术不熟练。设备的隐患需要人们及时发现,及时检修,定期维护,前期的管理不善和人思想上的不重视,需要人们端正工作态度、增加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而系统的执行这些这都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才能实现的。那么职工的安全意识怎样才能提高呢?
其次是建立一套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约人们在一切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增强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工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上进心教育。这样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就会逐步提高。一是要建立严明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到人,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担负第一责任者的重任,充分理解“责任重于泰山”的内涵。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如一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的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第二要建立起一套详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要根据各自所从事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些规程、规定及规章制度,对从业人员所要掌握的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安全规定作了严格的、不容置疑的界定,特别是那些使用了“严禁”、“必须”、“不得”等强制性词语的条文,我们从业人员都要认真地理解和掌握,在日常施工作业时,严格按照规程所要求的去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安全奖罚制度。虽然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但如果不去落实那一切制度都会成为摆设,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奖罚力度,把安全生产与直接经济利益挂钩,促使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遵守操作规程。
第三、培养职工的安全生产超前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长期坚持的安全指导方针。“安全第一”说明了安全工作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预防为主”强调了抓安全工作中要预先发现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防在前”。事实证明,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会发生事故,只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超前意识,忽略了平时的安全工作,才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直到隐患扩大、恶化,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要做到防范于未然,必须具备超前预测和预防事故的能力。还要加大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在事故发生之前,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使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二是“想在前”。每天工作前,要坚持岗前一分钟教育,思考在工作中应该怎样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想到通过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不断强化和提高全员素质,查找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尽可能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断加大生产现场和工作环境的整治力度,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种可靠的安全感。要做到这些,每一位职工、每一位管理者和领导者,就必须时时处处“想在前”,就必须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工作抓细抓好抓出成效,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三是“做在前”。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尚未整改的缺陷等等,管理者要事先鉴别和判断可能导致发生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重大事故的隐患,要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消除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四、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使职工从发生的事故后吸取教训,增强安全意识“四不放过”也就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在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中,坚持“四不放过”也同样能达到遏止事故的目的。一是通过“四不放过”可以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的发生在哪一层、哪一个环节上,是人为造成的还是设备隐患造成的,以使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么做,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二是通过“四不放过”可以进一步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整改,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四不放过”可以使责任事故者受到深刻教育,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挖掘自己的过失,知道工作时违反了什么规程,为什么会违反,以后在工作中怎样对待安全生产工作,从而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坚持“四不放过”,并不单单是为了使某些人受到处罚,而是只是想告诫这些人,规程、规定及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写成的,任何人只有无条件地服从,触犯了必将受到严肃处理。这样使事故责任者和他人受到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