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要做哪些准备适应新环境
1、家长要把以往对饶主碌妒待“幼儿”的方式转变为对待“小学生”的方式。 孩子成长的前提首先是家长的成长,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成长和行为转变。家长要随着孩子即将步入学校成为小学生而转变一直以来以“包办代替”“谨小慎微”“无微不至”为主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 1、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逐渐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不要包办代替,为他进入小学能够独立自主的开始小学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孩子适应新环境奠定信心基础。2、谨小慎微: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极其关注,对孩子的磕磕碰碰极其在意,耿耿于怀,让孩子充分感觉到自己的“被重视”。但正是这样的谨小慎微,导致孩子也乖巧胆小,身心极其敏感,在集体中像一个玻璃娃娃,“哭”和“告状”是她的武器,成为机体中特殊的一员。“跌倒”是人生一大课题,今天腿磕破了站不起来,明天人生失落就更难承受。3、无微不至:关注“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活细节,无微不至、手到擒来。试想,一个六岁的孩子在照顾自己方面一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果家长一味“替代”将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不愿也不能“独立”。记住:家长一时的包办会耽误孩子一世的成长。 家长要想一想小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该如何对待他?

3、逐步养成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的生活习惯 一般情况下,小学校上学时间为7:50之前到校,放学时间为3点到4点,中间不午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从现在开始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使到真正上学的时候孩子的生理时钟可以适应到学校的时间。

5、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准备 知道自己做的不好的时候能够接受,不气馁,勇敢,乐于接受挑战,不怕输。有些孩子很敏感,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冷落,事事以自己为中心,这个心态一定要调整。能接受自己不是别人的焦点,只是团队里的一分子;能接受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但依然会努力去做……

7、学习能力的准备1、注意力准备2、意志力准备3、精细动作准备,包括书写姿势等;4、目标感准备等5、思维概括能力6、表象处理、加工能力7、记忆力8、大脑信息处理能力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