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化
1、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因此,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强制性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进行的。个体出生后便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它几乎是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带有社会强制性质。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文化内化,并且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又创造性地外化。二是社会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个体的社会化。毕生持续性个体自身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的终生进行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一生完成的。
3、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为个体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这是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生活目标;另一方面要造就出成千上万胸怀大志、努力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才智和创造力等能动地外化于社会、为社会造福的人,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承上启下者。
4、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生下来,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25年。总的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他们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人脑有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成为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使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没有人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有些儿童脑瘫或智力落后,他们的社会化就很困难。其他诠释有:社会化依赖的因素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 3个因素: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例如狼孩的事例,就说明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化。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成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5、基本社会化或早期社会化猾诮沓靥(early socialization)它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这四过程,对个体而言是基本的但至关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现实生活中,许多成人在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容时,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化、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等,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难以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此,促使个体步入一个新的社会化进程——继续社会化。它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即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这意味着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再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再社会化通常是指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是强制性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它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按社会化内容划分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1.性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3.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几个方面:1.道德观念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2.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4.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