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作和习作教学的认识
1、习作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过程。表现在:一是学生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主观需要;二是反映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三是以语言为主要特征的表达过程;四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因此,习作教学时,教师应重新定位习作与教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关注反映和被反映的对象,体察学生的心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说,就是要关注习作写什么、怎样写、有哪些规律性等问题。这些是方向性的内容,更是进一步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评价的基础。
2、习作是练习性质的写作方式。既然是一种写作方式,又是练习性质,它便决定了与成人的文学创作、社会公文写作等的不同,没有强的政治性和功利目的,不必有太多的附加条件约束,有的只是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习作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习作教学策略,就有了自由空间和行动准则。例如:不要过度纠缠作文的思想内容,不要过度强调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允许学生失误,允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等。
3、习作教学是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习作过程要调动学生的多种能力参与其中,例如:习作首先需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观察能悝洳合撺力;需要对材料加工处理,就要有思维能力;需要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就要有表达能力。从学生的习作过程看,写作不但需要观察、思维、表达能力,还需要朗读、书写等操作能力。一般认为习作是形象思维,其实在观察事物、选择材料等过程中离不开逻辑思维。习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能力相互配合,综合发挥作用。所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4、习作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有人说:“作文即做人。”习作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对我们这个世界、生活以及自身的认识与理解,渗透着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教育,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过程,有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习作仅仅看成纯技术的文字活动,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