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配音语言的特点
概述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当然同社会有密切关系。它是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反映着大千世界的变化。语言没有阶级性,它不是上层建筑,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十分冥想的稳定性。语言也可以有“革命”和“运动”,如“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但它从来不会,也不可能发生“突变”,“质变”。语音和语法的变化更显稳定,最敏感的是词汇部分,无论增加还是淘汰,无论词义引申扩展还是词性缩小扩大,也不过是少量的。正因为如此,文言文至今还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甚至使用价值。正确认识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有利于把握广播电视播音语言特点的质的规定性和包容性。

3、庄重性:是依宏氽墓指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在使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记载话筒前进行播音创作的时候,必须保持端庄、郑邓咀挚垡重的气质和态度,在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浮”。播音语言的庄重性,源于有声语言内容的真实性。这真实,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主观评价的真实,而非艺术夸张、渲染的真实。这真实,是“已有的事实”而非“会有的事实”。 对此,不能理解为装腔作势、故作深沉、不苟言笑、虚与委蛇。但是,庄重性可以“寓庄于谐”,可以“谈笑风生”。而这,同玩世不恭、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打情骂俏是水火不相容的。庄重性的核心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 庄重性的表现是“善言”而不“轻言”。 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说开口说话之前要慎重,说话过程中要稳重,尽量不要“失言”,尽力使众接受、相信、愉悦。因此,对“庄重性”的否定,必然导致“语无伦次”、“油腔滑调”。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种实有其事的现象,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夸大其词,绘声绘色,听的人就会将信将疑,认为“添油加醋”;有的人漫不经心,轻狂作态,听的人就会疑而不信,认为“不必当真”;有的人坦诚直陈,真情相对,听的人就会信而不疑,认为“真实可信”。如果一个人说的是假话,却用一种貌似坦诚态度骗人,是容易使人上当的。这都说明,用什么态度,说什么话,怎么去说,直接关系到听话人的信任程度,接受程度。播音语言的庄重性正是从广播电视传播的角度,考虑到传播功能于传播效果提出来的。庄重性,并不对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加以限制,它只在下限上对俗言媚语、低级趣味予以摒弃。置于上限,将在美学领域的民族化层面上得到延展,这里将不做详论。播音语言的鼓动性,植根于语言的“情感性”和感染力,情感有多种多层的差异,感染有强弱快慢的不同,却从没有人主张语言可以没有情感,不要感染。大体上,播音语言的发出一定基于一种目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情感)。尽管事实上存在,却也从没有人主张以让人消沉为目的,以“不想说什么”为愿望。要让人知道说话人愿意说,说出的话让人产生“共鸣”,让人积极、让人振奋,这恐怕是最一般的常识了,难道播音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