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生活的调节方法
填表、盖章、把结婚证碜钓芡涸书往新人手里一塞,婚姻登记程序在30秒内完成,这样的婚姻登记场景有望发生改变。记者12日从此间获悉,民政部正在研究推广结婚登记颁证制度,鼓励婚姻登记机关在给每对新人颁发结婚证的同时,在颁证大厅举办颁证仪式,让当事人在庄重神圣的颁证仪式中感悟婚姻家庭所蕴含的责任与担当。(详见本报今日A10版)
给结婚登记增加颁证的环节,从本义来看是在履行法律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道德教化的功能。即让结婚男女懂得婚姻的神圣,感悟家庭所蕴含的责任与担当。坦率地讲,家庭责任与担当需要夫妻双方维护婚姻美满与幸福,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与经营。徒有仪式化不足以担负婚姻责任的全部。换言之,给年轻夫妻结婚颁证强调婚姻道德,可以有,但非必需。
况且,民政部拟推广的结婚登记颁证制度,虽然总结了地方的经验,但其实质而言,在承载道德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将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据介绍,推行免费结婚登记颁证仪式,由颁证员作为证婚人,领读结婚誓词,并请新人跟读,新人也可以邀请父母亲友参加仪式。要从条件上满足仪式时间、场地和人员的需要,对于很多地方来说,除了加大投入之外,还要统筹服务效率。在一些地区,即便是30秒登记的程序,相对于扎堆登记、人满为患的时段来说,颁证仪式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此外,场地建设、人员供养,都是一笔不菲的负担,地方有无意愿投入,能不能满足普适需要,内化成切实的服务能力是一个现实难题。
对于结婚男女来说,相当部分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婚庆仪式,仪式中不少的还有证婚的环节,其承担的教化功能和强调婚姻神圣的作用,与结婚颁布仪式制度的初衷殊途同归,而诸多亲朋好友的特定场合,效果恐怕更好。事实上,在西方很多国家,婚姻法律与道德界线分明,颁证即对婚姻法律责任的认同,婚姻道德则交给民俗来调节,在教堂举行婚礼或者由牧师来证婚,各行其道,相得益彰。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制度化,仍然有权力伸手过长的影子。加强婚姻的道德教化,应顺应社会的意愿,遵从社会的既定风俗,并因势利导,由社会来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而非在公共服务上大包大揽。比如,规范社会婚庆礼仪行业,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将证婚纳入婚礼程序,形成证婚相对统一的仪式规范,加大司仪培训管理,实行司仪证婚资质管理等等。如此一来,既推动了家庭责任感教育,又丰富了婚礼仪式、方便了社会,灵活的形式还规避“一刀切”相关建设可能带来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