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的成长
最近小朋友经常口中念欹刑逋买念有词,什么静雅、孟泽、王一瑶(音)的,我挺长时间才弄明白,原来他念的这些,全都是他同学的名字。
前两天在小区里玩,儿子冲着一个小男孩嫦窖谎鬈摆手,小男孩发现他以后,也冲儿子摆摆手,然后,两个小朋友擦肩而过。儿子感到很开心,我问他:“刚才的小朋友是谁啊?”,儿子回答:“我同学啊!”,让我十分感慨,原来小朋友们之间的打招呼,也可以这么自然而又喜悦。
昨天去超市,儿子又遇到他的另一个同学,一个小女孩,儿子老远看到了,指给我看,小朋友有点羞涩,问我,是否可以过去打招呼,我说可以啊。于是儿子跑到小女孩身边,连说带跳的,一小会,小女孩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因为离的远,我也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只觉的两个小朋友太好玩了。
送儿子到幼儿园,老师在门口迎接,老师说:“童童,早上好”,儿子稍作停顿,说:“老师,早上好”,然后儿子背着书包要进幼儿园,老师说:“童童,跟妈妈说什么?”,儿子稍作停顿,说:“妈妈,再见”,小朋友需要想一想才能做出回答。
一切都那么的自然而然,那么纯真,没有一点的造作,原来小朋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的。
小区里有块用栏杆围起来的菜地,有时候,幼儿园组织课外课堂,就会选择在这片菜地里进行,上次儿子拿个小水桶,就在老师的带领下,给这里面的植物浇水了。后来再经过这片菜地的时候,儿子就会跟我说,和谁谁谁,在这里如何如何浇水了。
其实,我们家也有一小块婆婆开荒出来的菜地,好不容易长出来几棵小苗,脆弱的很,婆婆可不舍得让儿子进去和小禾苗们亲密接触。
有时候,我就在想,也许这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区别,那么多孩子在老师那里都排着队听话的很,老师让爱护花草,孩子就懂得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不会随便乱摘乱踩;到了家长那里,似乎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反正是公共资源,摘个一朵两朵的花儿也无伤大雅,偶尔踩踩草坪更是无所谓,大人一边纵容着孩子的行为,一边对孩子说花草有命,显然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家长毕竟是家长,心里有一个坎,亲情和血缘关系从各方面影响着家长的客观公正。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学校里学生们都是一样的,也许也有个别的不一样,但不影响大部分的公正,我一直觉得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才更容易获得认同,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的价值观。
看到过一则报道,北大高材生放弃30万年薪,在家教子,原因是儿子上学不快乐。对此我持反对意见,如果觉得学校不合适,圈养的过于严重,可以给孩子换个走读的学校,把孩子圈到家里,其实也是一种圈养。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教子,对自己是一种损失,至少是经济上的损失;对孩子也是一种损失,孩子接触不到同龄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说,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该上学的时候要上学,该结婚的时候要结婚,该生娃的时候要生娃,该上幼儿园的时候要上幼儿园。人生不可逆,或早或晚终点都一样,不一样的是过程,一路走来的风景。。。
童童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