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的中国文化

2025-05-09 14:09:12

1、有不少传统的面食品已列入世界饮食文化的行列,如饺子、腻戴怯猡包子、面条等,其中面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几乎处处都能见到面条的踪迹。在意大利,每人每年消费面条大约三卑瓿寡狍十公斤,被称为“通心粉”的意式美食,正是当年马可波罗游中国回到意大利时介绍给当地的老百姓,并成了意大利的品牌食品的。日本的面条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日本也叫“拉面”,显然是由汉语译音过来的。印度尼西亚人管面条叫“mi”,是从闽南语“面”借译过来的,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著名的叫“梭多面”,它实际上是一种牛肉(或鸡肉)汤面再掺上印度尼西亚特有的甜酱油、白醋及辣酱的小吃,吃起来又甜又酸又辣,相当惹味。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面条的老家就在中国,远在汉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中国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儿”。由于面条要在热汤里煮一煮,因此人们称它为“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一古书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饨”等。所谓“水引”是将与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条放进热水煮熟来吃,而“博饨”则今天人们吃的“片儿汤”。到了隋唐五代,面条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门了,如过水的冷面;韧度很强,被人谑称可以当系鞋带的面条。在宋、元两个朝代,人们吃面条的花样更多了,这时还发明了可以贮藏一段时间的干挂面,而在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更可在市面上吃到牛羊肉的卤面。

面条的中国文化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