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上)

2025-05-26 10:58:47

1、第1章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三十六计(上)

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十六计(上)

5、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三十六计(上)

7、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假相,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计(上)

9、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三十六计(上)

11、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当战剧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则应牺牲局部的利益,而去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韩国,策动联韩击楚。韩玄惠王决定在俩强中间严守中立,没有答应与秦联合攻楚。秦王为此非常恼火,认为韩国这是有意保存势力,要坐山观虎斗。于是,秦国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韩国。  韩军节节败退,韩王异常焦虑。这时韩国宰相韩月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计策,亲自出使秦国,以割让一座名城给秦国为代价,换取秦国同意联韩攻楚。  楚怀王听到韩国要与秦国联合攻楚,采纳了策士称轸的建议,先是调兵谴将,充实边防,然后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韩国,带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韩宣惠王。  韩王大喜,于是他就放弃了联秦攻楚的主张,不让韩月出使秦国了。  秦惠文王听说韩国又已和楚国联合抗秦,勃然大怒,认为韩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逐大举进攻韩国,而楚国只在边界做做样子,并不真的帮韩国抗秦。  经过几场战斗,秦国终于歼灭了韩国的主力,使韩国成了秦国的附庸国。但由于秦国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没敢再攻打楚国

三十六计(上)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