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及时纠正影响孩子的坏习惯
1、睡不够,个头矮睡眠是影响身高的关键因素,尤其表现在幼儿时期,因为促进人体长高的生长激素在一天中呈脉冲式分泌,会在入睡约2小时后达到高峰,此时分泌的生长激素几乎占到一天分泌量的一半,是长个的黄金时间。美国埃默里大学学者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婴儿在身高增长48小时前,都会出现连续两天日均增加4个半小时睡眠的贪睡情况。贪睡的婴儿每多一次睡眠,身高增长可能性增加43%;每多1小时睡眠,这种可能性增加20%。而且,小时候是睡眠模式养成的关键期,一旦作息习惯固定,长大后再纠正就难了。因此,建议1岁以下婴儿每天睡16小时;1~3岁幼儿每晚睡12小时,白天两三个小时;3~6岁儿童每天睡10~12小时;小学生则是9~10小时。
2、吃饭快,代谢乱吃饭过快,会使大脑还来不及提醒胃肠接收食物,胃就一下子被塞满,不仅易导致肥胖,还会带来消化代谢功能紊乱等疾病。为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儿保科副主任医师李海鹰建议,吃饭时别催孩子,别跟孩子比谁吃得快,要纠正他们吃饭不专心的行为。可根据孩子的饭量规定一个较合适的用餐时间,如半小时,帮他们控制吃饭速度,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老吃凉,消化差特别是儿童时期最需要注意,因为孩子的胃肠道比较娇弱,冷热适应能力差,过多进食冷饮或水果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时间久了,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爱吃冷饮的孩子,一般看起来面黄肌瘦,抵抗力较差。因此,建议家长不要把买冷饮当作对孩子的宠爱,即使是冰箱里的水果和酸奶,也要取出后放1小时,等凉气散后再给孩子食用;凉性的东西包括秋梨膏、绿豆汤、西瓜汁等,也要适量食用。
4、吃零食,慢性胃炎 中国1/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3次以上,6%的儿童每天饮用饮料超过3瓶。对此,陶琳指出,零食热量较高,能够让孩子产生饱腹感,该吃饭的时候不想吃,饭后饿了又拿零食充饥。长此以往,三餐的生物钟被打乱,长大后得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率大大增加。要吃零食也得选健康的,比如营养麦片、水果、奶酪、酸奶等,而方便面、火腿肠、果冻、速溶奶茶等最好不吃。另外,吃零食的时间也很重要,最好固定在两餐之间,即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不影响正常的三餐;吃的时候最好坐在桌子前,养成好习惯。
5、玩手机电脑,颈椎病 ,目前国内最小的颈椎病患者仅7岁。其实,颈椎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的不良习惯导致,甚至从娃娃阶段就埋下了病根。 现在,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成了孩子的新宠,家庭聚餐时,原本玩闹嬉戏的活宝们变成了各自抱着电子产品的小小“低头族”。对着电脑,颈部长时间不活动,会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刺激椎管内神经或血管,容易发展成颈椎病。相关调查也表明,每天用电脑超过4小时的人,81.6%的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
6、爱任性,血压高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忽略别人的需要和意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李建明教授指出,长大后的性格问题多半是家庭教育不当造芤晟踔肿成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味迁就会使其很难适应社会,也更易遇到挫折和障碍。同时,任性对身体的影响很难避免,遇挫和受压会促进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分泌,长此以往,会导致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因此,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让他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孩子间不会一味迁就,可以让他明白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和别人相处愉快的,从而慢慢学会妥协、让步和放弃,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观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