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孩子学习悟性的培养
胖老吴有这样一个观点:从我们内心深处,要认识到:我的孩子智商不比别人差,我的家庭也不比人家封建。所以只要我能用心,孩子绝对能学好,并且还要出奇迹。
这就是对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心。
有了这个信心之后,知道现在孩子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孩子需要进步。于是就会想办法解决孩子一点点问题。这样一个长期的期望就成了。
孩子一天不见好,两天不见变化。坚持住。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除非是块陨石!因为就是铁也会被融化了。
优秀的孩子都是这样被期望出来的!
我归结一下,胖老吴的观点是:只要父母用心,只要有信心,激发出孩子的上进心,孩子绝对能学好。这个观点听了让人热血澎湃,充满信心。我前天就这个观点专门和胖老吴探讨过一次,我准备给大家泼点凉水,让头脑冷静冷静。这里主要讨论中学生能不能学好的问题。
我这篇博文的讨论先假定家长很用心,很有信心,而且孩子也想学好,亲子关系没有障碍,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
我的观点是:父母的用心和信心是重要的,对孩子学习有促进作用。智商正常的孩子也都有潜力能学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己想学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潜力变成现实,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孩子目前的基础和悟性(会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悟性一般,理论上也是可能训练出来的,但要看家长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孩子变得会学习,也要看家长是否开始得太晚。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使孩子变得会学习这个任务是困难,或者很困难的,所以不可盲目乐观。
一、基础
王金战老师有一段话我很赞成: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人可以一夜暴富,但是什么时候见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做学问本来就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就能做到的。
基础和积累是很重要的,而且现在形势和我们当年不一样了。现在的初中题目,让大学毕业的家长去做,有时做不出来,难度和强度和我们当年大不一样。而且大家都在从小抓孩子的培养,初中之前有六年以上的积累时间,如果家长以前教育有问题,孩子到了初中还不会学习,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短时间能赶得上的。有的家长说我以前小学整天玩,到了初中知道发奋了,照样学得很好。关键以前小学大家都在玩,所以差距确实不大,现在呢,六年以上每天抓紧积累的功夫可不是白费的啊。
二、悟性
我们说,孩子都是聪明的,这没错儿。但是聪明表现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唱歌不用训练音准就好,有的跳舞自然协调优美,有的人际交往好,有的语文好,有的数学好......在某个具体的方面,比如学习,在当下并非都是有悟性的,可能差别还很大。
记得高三的时候,我悠闲自得,有的同学比我勤奋用功多了,但是成绩差得多。有的父母根本不用管,孩子就会学得不错;有的家长、孩子都费了很多力气,学得也一般。主要是不会学习,不掌握方法,或者说还没开窍。那我为什么有悟性呢?我觉得可能部分是天生的,但是也与父亲培养了我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有关系,多少年持续积累形成的。我大学时感觉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学中间不算突出,但是十几年来坚持每天思考几个小时,最终很好地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现在的悟性比高中时肯定又提高了很多。
学习的悟性,可能部分是天生的。比如在八十年代,大部分家长是不大管学习的,但是上学之后,孩子们的差别是很大的,这可能是天生的因素。同时,后天的培养、训练也是很有用的,比如会写作文、会做应用题,都是可以训练的;会思考,也是可以引导、训练、培养的。考试是有技巧的,会考试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背诵,也是有一定方法的。有些孩子悟性不错,实际上是家长多少年坚持下来,慢慢培养出来的:有的是教给孩子方法,学会分析的思路;有的是注意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孩子愿意去探索,去琢磨,自己发展出来的。
虽然理论上可以训练,但是一般家长不大懂方法,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所以,很多家长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悟性的。而且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想迅速提升,大都不大可能。
这里补充一下:我说悟性部分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父母有意培养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是遗传的。所谓的天生与遗传有部分关系,与一些偶然因素也有关系,比如胎儿期,比如出生后遇到的事情。简单说来,父母没悟性的,孩子不一定天生没悟性。
三、孩子学不好还有其他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从目前来说是有局限的。家长不可能给孩子无限的帮助。
孩子的学习可能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心理、意外事件、老师的批评和轻视,家长处理不好,都可能给孩子造成障碍。
有些困难真是很难解决的,尤其是不掌握方法的时候。比如我当年有一些心理性格的问题,我非常想解决,但怎么也没有办法解决。后来领悟到认知疗法,才豁然开朗,不然,头想破了也没办法。孩子在学习上的困扰有时也是如此吧,拼了命去学,也学不好。有一个中学生平时学习很用功,也千方百计帮助搜罗一些好的习题资料,可孩子翻来覆去地做习题,有时熬到深夜,但是考试成绩一直没有起色。同时,家长发现孩子很害怕考试,总担心考试时会做的题做不出来,更担心考试时会出现自己没做过的题。别人一小时完成的试卷,女孩却需要多花两、三倍的时间。当看到同学比她做题多的时候,女孩更加着急。孩子学得很辛苦,从心底开始厌恶学习,这种情绪导致她学习效率低下,虽然看似学习,其实是在发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孩子每每熬到深夜却解不出题来。
这个例子中,孩子不会学习,家长不懂方法,而且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问题,家长也不会解决。所以,用心和信心一点儿也没有发挥作用,而且还转化成压力。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家庭教育领域不必再次出现。
所以,我不认为只要有信心,只要用心,孩子肯定能学好,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很困难。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是要看多方面的条件,也有命运的偶然。
我的思想是:期待孩子优秀,如果平凡也顺其自然。曾经有家长问我:您自己很优秀,也懂教育,为什么不决心把孩子培养成卓越的人才呢?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有必然的因素,就是我的素质和我超常的努力;但是也有一些偶然的机遇给我提供了今天的条件。比如:我年轻时自身就有心理和性格问题,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实践机会;我原来的工作正好不顺心,所以穷则思变;正好我有机会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来专业研究家庭教育;再如,正好有尹建莉老师的书给我以启示......没有这些条件,我可能只是一个在某个单位表现优秀的人而已。所以,我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怎么能期望女儿一定会卓越呢?
人有的时候是无能为力的,人的能力也有局限性,所以不要盲目乐观,给自己和孩子都施加过多的压力。还是扎扎实实做一些工作,去努力,对结果顺其自然。
四、怎样培养悟性,怎样使孩子会学习?
这是一个很少有人研究的课题,我只做初步的探讨,欢迎有经验的家长补充。
1、从小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信心,不打击上进心,这样孩子会自己去探索,去琢磨,这样即使爸爸妈妈不懂得学习的方法,孩子也可能释放出他的潜力,逐渐提高悟性。从一年级就开始积累,效果不可小看。为什么我在小学非常重视兴趣的培养,因为有了兴趣,孩子就会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2、家长不做权威,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力。鼓励和欣赏孩子的独立思考,会逐渐地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善于思考对于学习的悟性是重要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提倡家长做权威的原因。参考:父亲何必假装权威!
3、家长去研究方法。
会学习是可以训练的,网络上也有一些方法。比如作文,育英老师的指导就很好;英语也有大粽子英语、林克妈妈等好的方法;关于考试能力的提高,我的博文也有具体的方法;其他学科也有不少指导。背诵、应用题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多去学习,及早培养训练孩子,会更主动。我的觉得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方法,只努力不讲方法是不行的。
从小使孩子有一个注意方法、效率的意识,而不是去“死”学,对孩子的提高有帮助。
4、加强阅读
阅读的好处,由于尹建莉老师的大力推荐,现在可以说是已经成为常识了。我自身就是从阅读中受益颇多,既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又是一个不断训练思维的过程。
5、基础积累很重要
我不是唯“悟性”论。面对一个问题,孩子能否解决,不仅与孩子的悟性有关,也与孩子的基础和知识技能积累是否扎实熟练有关系。如果一道题目,多个环节的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熟练,都需要去好好想一想才行,那么这个题目做起来必然是费劲的,看起来好像不灵光。如果每个环节的知识都掌握得扎实熟练,那么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得多,表现得就是悟性较高。
孩子悟性的培养,越早越好。不要去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小学第十名和第二十名没什么差别,把精力分一部分在悟性的培养上会更好。
一位家长的留言:我以前是典型的胖老吴式的家长,很有信心。(我的孩子智商不比别人差,我的家庭也不比人家封建。所以只要我能用心,孩子绝对能学好,并且还要出奇迹)。但是小学成绩优秀的女儿今年上初一,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满意,做数学作业,难题一般做不来,语文的阅读后面几道灵活题一般都空着。英语5岁多就开始学,但是考试拿不了高分。每天看着她很辛苦的学习,每天都为她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而着急,天天回家都问她今天的作业什么时候能做完,每次都不能按预计的时间完成,并且要很晚基本在11点钟才能完成,我就开始急,每天如此。女儿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有的,可能是老师说的这种现象,我孩子的悟性是不是很低,对于初中的知识就是悟不出来。还有就是女儿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在小学的时候没有重视,现在要求他做错题本不能坚持(也许是错题太多,工作量太大),还有就是不爱复习,不懂复习和预习。我天天说,天天问,错题本做了吗?今天复习了吗?今天的作业时间什么时候能完成?今天英语单词记了没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在催着她学习,没有收获,也让我筋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