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鉴定辨别
古瓷器鉴定有什么主要内容呢?不就是断真伪吗?其实,这只是一
方面,
总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断真伪
(二)就
断年代
(三)
断优劣
(四)
断窑口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
理成
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
来摸索它们的发展
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
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
将所需鉴定、
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
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
的时代特征来对照、
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
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
合理的结论。
但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抽象,其实对某一时
代的产品尚未取得
"
标准器
"
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
"
看两头、印证中
间
"
的方法。如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
"
至正型
"
青花,再看明永乐,
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
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
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
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
便是明洪武青花瓷。
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
必然会带有许多
"
承前启后
"
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
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
我
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
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够反映器物烧造年
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
胎体的厚薄、轻重。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
一一牢记其特征,
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
如明代永乐的压手
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
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
赝品才可一眼识破。
2.
装饰
包括装饰
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队、捏、印、帖等)
,题材、
构图、纹样形象、画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
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
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频繁、
活跃,
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
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
它出现于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
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拓、点画成,笔致粗犷
豪放,
生动自然。
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
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
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
成化
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然而
都是平涂,
"
花无阴面,叶无反侧
"
,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
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
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条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
纹样
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
用笔草率中见拙朴。
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
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
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
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
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
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
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
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
胎釉鉴别胎质时,可从
器足的无釉处入手,
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因时代
陶炼方法有别,
明代以前较之清代、
民国,
胎土中含金属杂质相对较
多。
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
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
星点或火石红的
;
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陶炼过细,没有这
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
色;
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
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
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是清末仿品赶不上的;
至于鉴别釉
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
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花白,
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大多不一致;
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
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
民国时期后仿器的
小波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
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
。
。
。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
代特征,
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
另外从釉面的新旧光泽来看,很
多仿做者故弄玄虚,将仿品的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
浆沱,甚至稍加损破,
以示出土状。当然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绝
对没有古瓷器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
"
酥光
"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