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鉴定辨别

2025-09-05 08:39:32

古瓷器鉴定有什么主要内容呢?不就是断真伪吗?其实,这只是一

方面,

总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断真伪

(二)就

断年代

(三)

断优劣

(四)

断窑口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

理成

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

来摸索它们的发展

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

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

将所需鉴定、

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

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

的时代特征来对照、

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

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

合理的结论。

但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抽象,其实对某一时

代的产品尚未取得

"

标准器

"

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

"

看两头、印证中

"

的方法。如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

"

至正型

"

青花,再看明永乐,

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

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

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

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

便是明洪武青花瓷。

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

必然会带有许多

"

承前启后

"

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

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

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

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够反映器物烧造年

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

胎体的厚薄、轻重。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

一一牢记其特征,

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

如明代永乐的压手

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

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

赝品才可一眼识破。

2. 

装饰

包括装饰

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队、捏、印、帖等)

,题材、

构图、纹样形象、画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

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

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频繁、

活跃,

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

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

它出现于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

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拓、点画成,笔致粗犷

豪放,

生动自然。

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

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

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

成化

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然而

都是平涂,

"

花无阴面,叶无反侧

"

,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

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

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条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

纹样

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

用笔草率中见拙朴。

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

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

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

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

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

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

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

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 

胎釉鉴别胎质时,可从

器足的无釉处入手,

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因时代

陶炼方法有别,

明代以前较之清代、

民国,

胎土中含金属杂质相对较

多。

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

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

星点或火石红的

;

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陶炼过细,没有这

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

色;

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

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

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是清末仿品赶不上的;

至于鉴别釉

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

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花白,

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大多不一致;

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

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

民国时期后仿器的

小波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

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

。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

代特征,

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

另外从釉面的新旧光泽来看,很

多仿做者故弄玄虚,将仿品的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

浆沱,甚至稍加损破,

以示出土状。当然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绝

对没有古瓷器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

"

酥光

"

现象。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