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

2025-05-12 19:15:42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

考试的题目中只有不到一成考记忆,而理解和分析越来越重要。PISA的阅读素养考题,更是希望培养出能思考、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下一代。理解和分析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资深的国中老师许文姿告诉读者,只要在学习的歷程中,广泛阅读、愿意思考、学习思考,PISA的阅读素养一点也不难,阅读素养考试要考学生有没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什么叫做「阅读素养」?什么样的考试可以考出阅读素养?

A:素养是积累的学习态度,阅读素养是你平时积累的阅读态度,阅读素养的考试就是考核你的阅读态度。

在课堂要常提醒学生:「你现在是在学习喔,你要表现出你现在『正在进行学习』。」所谓「正在进行学习」是:无论你会或不会,都愿意试着思考,解决问题,试着写学习单、试着回答老师的提问。素养要考核的就是这种学习态度。考核的方式,就是写下思考过程。

阅读素养与学校段考、基本学力测验有什么不同?

根据美国教育学者布鲁姆(BenjaminBloom)的理论,在语文认知学习的目标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鉴」四个层次。学校段考偏重记忆,和一些理解,所以多数国中考试还是强调背诵课本知识。

但是基测重视的是理解与分析。这两年基测国文科四十八题中,只有一到二题记忆题型的题目,考字音或是字形。二○○七年之后,理解型题目佔了七六%以上,约三十三题。二○一二年,分析型题目佔比提高,理解型和分析型题目将近九○%。

考试虽然理解和分析题型逐渐增加比重。但相较于PISA,我们学生深层分析、评鉴的题目答题仍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基测题型是选择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当亲师生的目标是「考好基测」,这样的题型不利于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所以,阅读素养的考题仿PISA,加入非选择题,考学生组织文字的能力、发表个人看法的能力、阅读后分析文本的能力等。这些非选择要考的是「思考过程」,所以错字、字很丑,都不影响分数。你要让阅卷者知道「你有在阅读、在思考」,无论第一时间看不看得懂题目,都要尽力做答,至少要去思考,就可能拿到一些基本分数。

上海首次参加PISA可以一举得冠,是因为他们中考考题就是如此。中国在中学白话文六册中有上百篇白话文,这些文章只是训练阅读能力的素材,升学考试不会考。考试时有两篇课本没有的白话文,出仿PISA题型让学生做答。有人会误解,以为这样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它有答案,而且答案很多元,看你答案有没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根据你的完整性,有不同的给分层次。

生活中如何培养阅读素养?

面对不熟悉的问题也愿意思考,需要日常的培养与累积。

最好也最有效的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多做提问,让学生回答,刺激他思考,提高思维。最好所有任课老师都可以配合,不仅是国语文教师。以现在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可以透过课堂有层次的提问与引导,在这一年半的时间提升。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提醒,提问虽然可以提升思考,但是形式不一定要限于「你问我答」,也可以「你问我写」,重点是透过问题提醒重点,让学生思考与表达,每个老师都可以在课堂上找到适合的方式。

需要补习吗?或者要选择什么样的补习班?

「阅读素养」无法靠补习取得,但是考试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补习班可能的做法是,抓PISA题目,训练学生从文本找讯息,回答问题、获取讯息、发展解释,一直做题目一直训练。就像考驾照时去驾训班,他会教你考试技巧,遇到什么转几圈,但是真正上路,会不会开车是另一回事。

如果补习班很了解PISA考题,并将它运用在教学上,或许可以有「临时抱佛脚」的效用。但前提是,补习班必须在训练答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机会,透过纸笔或是口语,充分回答思考的过程。

若是父母还是不安心,想让孩子上补习班,该怎么选择补习班?

选择补习班时别忘了问问裡面的老师:什么是「素养」?怎么考?请补习班分析几题考题,再问:除了考试技巧,补习班又希望透过什么具体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因为一般补习班训练的是「解题能力」,是一种「走捷径」的方式。但是,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增加「学习能力」,当考题「模样」超出补习班给学生的样子时,学生反而会不知如何因应。没了捷径,也没有在陌生城市靠地图或是其他方式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只能迷路。无论有没有补习,补习班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仅止于「熟悉题型」,思考力的训练,还是要靠每一天的学习累积。

多解题和多练习有没有用?要找PISA考古题出来做吗?

测验卷、参考书、考古题,都是学习的材料,没有好不好,重点在「怎么用」。测验卷、参考书、考古题目还是可以做,但是要「重质不重量」,带学生去看陌生题目、理解问题、思考解题过程,改掉拿来机械式练习的习惯。做PISA的考古题会帮助学生理解「题型」,在遇到题目时不会不知所措。但是,答题要答得好,一定得靠平时学习的积累。平时遇到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说说看」,训练他的思考与表达。

目前国中常态分班能力落差大,教师有可能照顾不同需求的学生来应付段考、会考和特色招生吗?

常态编班下要照顾不同需求与程度的学生,是教育现场的常态,并不是十二年国教之后才有的需求。

有经验的老师可归纳出两种做法:

第一,落实补救教学。目前补救教学分三级。一级补救,在课堂上发现学习没跟上的学生,老师可以协助他。二级补救,因为学习态度不佳导致落后的学生,另外成班上课。三级补救,对象是因为智力或是生病需要特教资源协助的学生。以前补救教学是各县市自办,十二年国教后,教育部找了各县市辅导团老师,针对补救教学的教材教法培训,这些种子教师回到各县市帮现场老师们上课,希望从课堂内就落实补救教学,做二级补救的教师,要有能力做教材教法的研发。

第二,透过「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也有老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彼此学习。

在目前国中教材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学生是否需靠补习或教师自编教材,才能得高分?

教材不是重点,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重点在老师「怎么用」,学生有没有真正「习得能力」。

PISA的检核让我们了解,目前讲述为主的教学,没有使学生思考能力提升,老师必须转换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应该从「教会知识」移转到「建立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能力」

每个老师都可以在学校内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师建立社群,发展出适合的方法,目前很多老师透过「提问教学」或是「学习共同体」。

新北市福和国中数学老师李进福认为,以前的老师,任务是将课本教完,或者教会学生课本内的知识。现在的老师,任务是帮助学生用这课本,在他生活需要的地方。所以课本、参考书、科普书、测验卷都是教学的「材料」。老师要教学生如何用知识。就像从小爸妈不可能带你走「每一条路」,但是因为你习得了认路、看地图和辨别方向的能力,长大后,你会透过各种方式认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许文姿提醒,老师必须先拿掉「教材等于圣经」的想法。她举例,PISA曾考过〈礼物〉这篇文章,其中的第五题,还可以拿来对应国中七年级课本〈雅量〉,发展出相同的题目:「文章最后一句可不可以删?为什么?」许文姿去为很多国中老师演讲时问:「〈雅量〉后一句话是『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可不可以删?」所有老师都会愣住:「干嘛删?」但是如果有个学生说,他认为文章中说「减少摩擦」,可是从前后文来看,这篇文章中没有衝突或摩擦,所以删掉是可以的,只要学生根据文本言之有理,就要给分,这种有思考的学生,就是有阅读的素养。「这就是PISA的考题。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从来很少挑战文本权威。」许文姿认为,教材不需改变,要改变的是老师看待教材的方式,开始练习把每一篇文章当阅读材料才思考。

老师普遍都知道该如何协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吗?哪裡有资源可以帮助老师做教学上的专业成长?

立即可做的方式是,老师自己可以直接拿PISA题型来做,除了看看自己会不会之外,也要问自己:「学生哪一题可能不会?为什么?」思考为什么考题要这样出?它希望考孩子什么能力?我的孩子有吗?我要如何培养?

教学的改变要靠一个人的力量非常辛苦,成效也有限,最好是在校内或是邻近学校找到愿意一起努力的老师,要集眾人的力量。更好的方式是,将这样的题型放入段考考题中,段考是亲师生都重视的公开考试。一旦加入段考,大家就会开始改变教学。福和国中七年级的国文科段考,有二十分是非选择题,题目是从国文课本后的「问题与讨论」中修改题目出题。许文姿表示,从课本的问题与讨论中出题,老师可以免去进度压力,因为那是本来就要教的。老师也会发现:我明明有教,为什么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写的完全不一样。这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