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春夏秋冬——宋唐的山水画解读
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是个老话题,也是中国人审美思想中难以割舍的情结。它是基于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架构中的审美情趣。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早已有之,但把它作为艺术美的审美标准之一,还是在唐代才得以形成,是以王维、孟浩然等描绘风物的诗歌创作为标志。从“诗境”到“画境”的创作,它们是互相交流,互相渗透,这对唐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及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诗人,也是大画家的王维,也躬亲于山水画的实践中,并做“画境”创作方式的尝试也创新的研究工作。他把禅宗的思想导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即“禅境”的思维方式,并取得山水画创作的重大突破。

3、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将一丛芭蕉画在雪景中,使时空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这种构图方式,可能是为了某种“伺拈渌渴心境”的表现而设置的。因为这样的画法,在中国美学史上意义重大,塔导入了一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即中国画对意境的表现形式的凸显。也因此,意境一说在中国绘画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经验起到了解构和重构的重要作用。因禅宗对艺术的渗透,其禅的思想开始自觉地向着山水画导入精神的内涵,使其在艺术的美学层面中表现的“物象”有了思想的深度,也使中国画发展的轨迹更加符合中国的哲学旨意,这就是东方哲学趋于的“意象”,使有形的实证思维模式,变为更加虚灵空幻的意境之美。

4、在宋唐的《春夏秋冬》中,对于意境的空灵之美,已经表现的很出彩了,或许有很多的人希望在短短的四条屏中读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以求得心灵的安稳,这就使得这样的画作非常难得。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67
阅读量:47
阅读量:96
阅读量:79
阅读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