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语文其实并不意味着一门学科,更贴切地说,是一种从幼儿到少年阶段过渡时的一种对外界事物认知的方式的变化、和一种对内心文学素养的启蒙工具。之所以说是一种对外界认知方式的变化是因为,在一个幼儿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成为一个少年儿童的时候,他会自发地开始接受新的事物,而语言文字本身对孩子而言既是一种新鲜事物,又是一种认识新鲜事物的钥匙。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呢?首先鼓励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一些文字材料,例如书籍、文章、视频、漫画等,课外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尽量在可控的大范围内不要对孩子的兴趣施加过多的控制和限制。五六年级阶段的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分析文字的能力,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接触一些更多的课内学不到的文学上的东西例如古典名著和课外诗词等,为初中的文学素养打下一个基础。
2、初中阶段,经过了小学六年学习语文的底子,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具备了写作和鉴赏文字的能力。文学素养孀晏弁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文言文的引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式逐渐和小学异化,而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和语文是两个有着很大交集的学科。就拿文学作品来举例,每一部诗词歌赋的产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历史上出现的文学名著和著名诗词大都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初中生可以闲暇之余读读和历史有关的书籍,抑或是科普视频、电影电视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根源上理解为何他们会写下这首诗、这篇文章。毕竟学历史可以知人论世,脑袋里有了东西以后,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不仅是知识积累层面,更是思维上的一种帮助。从初中开始,无论是考试还是学习中,近代和古代文章的比重开始大于现代文章,学生可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语文。而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没有捷径的,永远牢记这一点。
3、高中之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语文的兴趣在高一结束甚至高一一开始就已经定型。这个时候追求更多的课外文学历史知识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说是没有必要。高中语文考试的特点是更注重学生语言上的表达能力和对细节的判断分析能力。客观选择题用于稳定分数、主观题和作文用于提高分数、诗词默写题是送分题,背了就能拿分。高中学习已经谈不上兴趣可言,无论哪一门科目,学科兴趣作为学习动力已经远远不够了。更多的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多说无益。如果真的有动力,那就是自己的前途吧。
4、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学子能够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