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唯有实践才是真理的标沼敫裣秤准,舍此无他;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从而确保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可靠性和不断发展。这是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无可否认的根本性质,即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同时,实践又是具体地历史地发展着的,每一特定条件下的实践都会有自己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具体的检验又都具有局部的、未能最终完成的性质,这就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解决的,这也决定和推动真理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意义:“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等 2卷,第142页)。
扩展资料
实践发挥创造作用贯穿着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也就是主体对象化。如人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客体和外界事物的形态、属性、规律等经由人的实践活动拓宽了人的视野,发展了人的智慧,增长了人的才干,丰富了人的情感,磨炼了人的意志,从而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和能力。如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获取了新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