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2025-10-23 16:18:19

1、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所以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2、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3、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清代中后期以后,师傅一般用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按照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1、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2、“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

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3、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怎样区分“师傅”和“师傅”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