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的填报高考志愿(主讲平行志愿)
1、 前言: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是一次洗礼;而我就不一样,我一个人洗了两次,哈哈哈。为了给网友们分享点经验,也为了让自己经历的痛苦不再重现,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怎么合理的报考高考志愿。由于本人两次高考都过了一本线(不是装X),因此本经验着重讲过一本线后,填报高考志愿尤其是平行志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志愿填报要开始于高考之前 正所谓“早期的鸟儿有虫吃”,志愿填报也是如此。当我们进入高中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就要有一个“志愿”。这个“志愿”就是我们的高考目标,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回想当年我进入高中时,我的目标就是考一所好大学。现在看起来这也许不像一个目标,但是青葱年少的我们,大多数人也只能想到这么一个目标。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有了欲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事实也是如此,正因为当时我有了这么一个模糊的目标,所以心中就默默要求自己一定要超过在自己前面的所有人。所幸的是,那时候我在新华书店读了卡耐基《成功的法则》,这本书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确定总目标-确定每年的目标-确定每月目标-确定每天的目标-完成每天的目标”,这个行事准则伴随一直伴随着我的各个求学阶段,故推荐大家可以读一两本类似的书(不是推销成功学,但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合理的价值,我们要学会甄别和吸收)。 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让大家明白一点:立志要早,方法要好!
3、抓紧高考后的时间收集资料 高考考试结束后,压抑了多年的学子终于解脱,迫不及待的想去浪迹花花世界,似乎任何东西都无法再阻挡此时的自己。小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那时我也跟大家一样。2012年第一次高考结束,我超了重点线四十分,但因个人身体原因怕客死异乡,故决定留下来复读,在此就不过多叙述个人经历。因为一开始就没打算去上大学,因此考试后自己就到处游山玩水,得到成绩后随便翻了翻书,报考了跟自己分数差不多的安徽的一所211(本一批第一个平行志愿就录取了),最后当然是没去。但这次没做功课的成功录取,确让我第二年第一批次上线掉了挡(上线调档,详见《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这带泪的经历告诉各位,如果不珍惜考试后到填报志愿的这段时间,不去收集资料,做好功课,那么像我这种上线退档的事也可能出现在你的身上(那时难受到“两天一家四口没吃完两碗米的饭量”)。 在此,我告诫大家一定要在这段时间中把《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这两本书,熟读!熟读!再熟读!尤其是《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这本书。
4、抓住滴睢错赡《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要点 《XX省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唁昼囫缍这本书读什么?首先要读的就是各个批次的政策,以重庆市为例,高考志愿卡分为提前批及其征集、贫困专项及其征集、本一批及其征集、地方专项及其征集,本二批......许多高考生和家长甚至是老师(包括当年的我)都有“过了一本线的普通考生(不包括单独招生和军校招生),只能报本一批,本一批录不上,征集都没啥好学校,只能去读二本,刚过一本线的选不到好学校,只能降分读个二本学校的好专业‘’等思想。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提前批中的有些学校普通考生也是可以报考的,比如免费师范生、部分航海类学校,财经类学校等,如果你分不高,这些可能成为你捡漏的地方,比如2018年我市就有人超一本线十分左右去了上海财经大学,虽然我们崇尚公平竞争,按分录取,但谁又不希望便宜能够落在自己身上呢?此处我们就不过多探讨人性。此外如果你符合贫困专项的要求(政策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B%E5%9B%B0%E5%9C%B0%E5%8C%BA%E4%B8%93%E9%A1%B9%E8%AE%A1%E5%88%92/10097486?fr=aladdin),你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为该专项一般都会降分录取,2015年我给家里的弟弟报志愿,他就是通过贫困专项计划加上少数民族降十分录取的政策,最终总分超过该校录取分1分,考上了辽宁的一所985的第二好的专业,但本一批该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比他的总分高15分。 对于分数较低的同学,想降低分数去二本读个好专业的做法,我个人是完全不赞成的,甚至觉得这么做有些滑稽。翻看《填报指南》,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校既在本一批招,也在本二批招。以我市交通大学为例,如果你仔细翻看《填报指南》就会发现,该校较好的专业都会放到本一批招生。学校又不傻,学科要发展肯定要录取分高的考生啊,所以这类学校绝对会把好专业放在本一批招生,因此如果想降分去读二本的好专业,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你要么只能读所有专业都是二本的院校(实力我就不多做评价),要么只能读比较差的专业,所以千万不要再信什么降分读二本好专业的做法了,因为这根本没事实依据,而且很多过了一本线的人,也会填二本以防掉档后没书读,所以这部分人但凡掉档就一定会造成一本收不满,二本被挤压的情况。2013年我的同学差重点线5分,但是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可以降十分录取,我建议他报考一个差一点的一本,但是他听从了狗头军师的建议,报了一个好的二本比较好的专业,而且认为自己的分高,所以报了好几个比较好的二本,最后二本开始录取的第一天,全是超重点线二三十分的考生,他欲哭无泪,最后去了个比较一般的二本,这都是年轻的代价啊。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读懂政策,读透政策,一定要多百度,不要放弃每一批次的机会,能够再在本一批之前走,尽量走,一定要改变一些不符事实的报考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本一批之前的学校也不是很好,怎么判断学校好坏,基本上可以通过985、211来判断(个别除外)。至于怎么填报平行志愿和征集志愿,我们下面再讲。
5、分数不高不低(580左右)怎么填好平行志愿 虽然前面讲了很多可以捡漏的方法,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不但不会是幸运儿,还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个人,高考报志愿更是如此,因为高考主要还是凭分报考,我们能够做到学校和分数相对应就已经是万幸了。因此,对于我们大多数过了一本线的人来说,本一批平行志愿的填报,依然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主要任务。怎么填好平行志愿,相信读了前面说的两本书和百度后的考生们都知道“冲一冲,稳一稳,垫一垫”的报考思路,那么实际过程中,怎么操作,应该注意什么? 本位以我市的本一批六个平行志愿来说明,经过多年给别人报志愿和自己报两次志愿的经历,我认为六个平行志愿,应该采取2+2+2或者1+3+2的模式。以2013年高考为例,如果你的分数在580左右(那年我市650上清华,510一本线,580全市4000-5000名),那么我建议你采用2+2+2的模式,也就是2个拿来冲,两个拿来稳,2个来拿垫。那么具体怎么冲?我们肯定知道不能乱冲(比如你580报个清华),乱冲就是浪费机会了。所以,第一个要冲得狠点,说白了就是抱着捡漏的心态,能够捡到就是赚到,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是值得的。具体来说十大名校肯定是选不了,选了也上不了。正是因为该分不上不下,所以才让人纠结(其实除了考650,其他分数都纠结,因为有选择所以纠结),故我建议第一志愿报考地理环境不好和有征集的中流985(为了不得罪人,就不具体点名了)。注意,如果该985学校在你们的省,千万别报。因为你查历年录取分数就可以看出,实力相差不大的985学校,在本省市录取人数虽然多,但是分数却比省外要高。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太多人想留在本省内,自然就竞争大,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很多人在报考的时候也许并没注意这些。 第二个志愿推荐报考末流九八五,个人建议能上985一定要上985,因为这是两个档次,读完大学你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三志愿、第四志愿填两个差别不大的211,这两学校跟你的分数要差不多,且有一定差距,这就是你稳的部分,让我们能够不浪费自己的分。最后两个就只能选两个双非院校,因为我们要保证我们能有书读,一定要上一个一本(原因前面说了)。还有,我们六个平行志愿一定要兼顾地理因素,一般来说除了北京、上海,对于南方考生来说,实力差不多的学校,北方学校收分比南方收分低。而且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按照报考人人数来划定的,比如末流985有很多人报,那么他该年的录取分数线就会高;相反如果某中流985没多少人报,那么他的录取分数线就会比较低,更有甚者,如果它的招生人数多余报考人数,那么报考考生中的最后一位的分数就是他的录取分数线,哪怕该校前一年收600分,那么该年他的录取线也只能是最后一位报考的考生的分数线,哪怕该生是加了十分民族分刚达该省市的一本线,也必须录取,而且该校还得继续征集志愿,因为本一批没招满。 基于上诉原因,我们为了防止某一地区收分很高,或者为了去检漏,那么我们的六个志愿一定要东南西北中的学校都要报一个,顺序自己调,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能有一本读,甚至还可能捡漏读个好学校,比如我市某年就有人550多分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以上就是2+2+2模式要注意的问题。至于1+3+2的模式,报考方式是一样的,只是把冲一冲,稳一稳的数目分别改为了1个和三个而已。最后要记住的是,我们在选择是否服从调配时,一定要服从调配,因为如果不服从调配,那么你就会出现提档掉线的情况。提档掉线指的是,你的分数超过了你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是你报考的几个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较多,而你的分在他们中是比较低的,因此学校会优先录取分高的,而你又由于不服从调配,因此学校只能给你退档,退档后你就不能参与本一批的录取了。这是千万要注意的,我当年第二次高考就是因为报考我市的985,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真是十年寒窗一朝毁,现在想起仍觉得难受。
6、分数刚过重点线怎么填好平行志愿 前面我们讲了分数在一本线上面不高不低的报考方法,那么对于分数线在一本线周围徘徊的考生,又该怎么填报志愿呢?首先必须报个一本专业,这点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具体来说,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2+3+1的模式。 因为我们的分比较低(比如超一本线10分以内),因此,平心而论无论我们报考哪所一本我们都是不稳的,都是在赌运气。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堵个大的,我们翻看各学校录取的历年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985和211的某些年的录取分就是刚过一本线(原因我前面已经说过)。既然都是赌运气,那么我们何不堵个985、211,所以我建议第一、第二志愿,就分别报一个该类型的985和211学校,但凡能赌上,不就赚大了。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2017给我一个妹妹报高考志愿,他以超过一本线七分的成绩,去了中部一所211;还有我一个老乡,当年也是超了一本线两分跟我读了同一所985,(我超了了70多分)。有句话说的好,机会是留给有勇气和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前面也讲了,虽然报志愿存在捡漏的情况,但是主要还是靠实力说话,因为我们选了两个超级堵的志愿,那么接下来三个志愿我们一定要稳中带稳,选跟自己分数差不多的学校,而且要注意省内省外都要报,原因前面讲过了。 至于最后一个志愿,对于我们这种刚过一本线的人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能否读一个一本院校。因此我建议这个志愿一定要选的慎重,一定要选周围省,因为周围省在本省收的人比较多,而且一定要选得渣,至于为啥,因为我们分低,只能退而求其次,祈祷千万别掉档。切记,所有志愿都要服从调剂,原因前面讲了。
7、正确对待征集志愿 为什么我单独拿一段来说征集志愿,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它的误解很深,甚至都没有什么意识。征集志愿是由于某批次没录满(至于为啥没能录满,我前面已经讲了。),所以需要重新征集而设立的,并且征集志愿的投档比例为1:1,也就是说你只要能过线,就一定能够被录取。大多数考生都认为我过了一本线,那么我好好填一本就好了,其实这并不科学,前面我已经讲了还有很多批次我们可以选择。除此之外,前面的很多批次也会出现录不满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征集志愿捡漏了。比如贫困专项的学校一般都比较好,但是也会出现录取不满的情况,因为该批次是顺序志愿,且只有两个志愿,加上很多人不重视,因此会出现录不满的情况,因此就存在征集捡漏的情况。除此之外,每年的本一批由于录取人数多,大家报考的情况也参差不齐,因此很多时候录不满,如果你的分差一本线二十分之内,这时候有些学校是会降分录取的,这就是二本挡分数的考生能够去读一本的唯一机会;除此之外,除了一些相对差点的一本会征集外,有些中末流985也存在征集的情况,对于很多高分掉档的同学,这也是最后的机会,千万要把握住,由于高分掉档,因此在征集中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当年我就因为报考本市的985进线被退档了,最后征集上的一所中流985,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8、找谁咨询最蛆绲檠奸靠谱? 从前面可以看出,合理报考志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一个十几年除了读书、考高分外(没有讽刺高考生的意思傧韭茆鳟),啥也不干的高考生来说,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这么一件极需要经验,且充满太多不定因素的事情,是十分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寻求别人的帮助,那么找谁最靠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多数人会说找老师最靠谱,但是我们都知道老师很忙,而且很多人都问老师,老师根本没办法针对某一同学制定详细的报考方案,当然老师是你至亲另当别论。而且从我这么多年报过来,发现老师也没那么靠谱,我就见过超一本八九十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了个双非院校的;也见过连贫困专项政策都没整懂的老师(只是针对个别事实,我个人很尊敬老师的)。而且这是人生的重要的事情,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谁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所以我们也没必要过多去苛责别人,人非圣贤,都是如此。还有人说,我问问家中的父母,小编的经历告诉你,这是最不靠谱的,除非你父母确实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普通人的父母都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也许在自己的专业表现很好,但是他们在报志愿上面,可能还没我们自己专业,因为他们《填报指南》也没读,其他功课也没做,怎么能给出专业的意见呢?小编当年就是听从父母的意见(不是指责父母,我很爱他们,只是就事论事),觉得自己分不低,不愿意服从调配,最后出现上线掉档的情况。 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要问的有三个,首先的就是《报考指南》,前面我已经讲过原因,不知道政策你报个屁啊,话糙理不糙,各位切记;其次就是百度,广泛收集资料。就好比你现在想报考志愿,百度就可以搜到我这篇经验和其他人的经验。最后就是问你正在读大学的很亲的亲戚,我认为这是最靠谱的咨询对象。原因如下:因为是至亲,那么他一定会尽力尽力的针对你的具体分数给出具体方案(比如我给我的弟弟妹妹们报考),这是其他人办不到的;还有就是因为他正在读大学,他刚报完志愿,因此他一定知道哪里有坑,那么他走的弯路就不会让你走,此外,他还有一大批在各个地区读大学的同学,他们能够给你每个大学最真实的,不同于网上的情况。其实我们报志愿,能找到一个跟你分数差不多的正在读大学的人是最好的,最省心省力的;而这个人让一个高考生去找太难了,但是对你正在读大学的哥哥姐姐来说,很可能你要找的人就是他的同学之一。就比如当年我给弟弟报辽宁985,就是因为寝室几个东北哥们没考上该985才来的我们学校,故决定给我弟弟报该校。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考生们,一定要找准咨询对象,花最少的时间做最正确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