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煎煮中药;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1、煎药前奏 一般选用砂锅、砂罐或不锈钢器皿,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的充分煎出。 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2、煎药过程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一般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文火”久煎,闲套榱脲药效达到最佳;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药。 为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300毫升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3、服用时间 一般来说,汤剂每日一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那么,是否所有的药都是这样服用的呢?其实并不然,临床服药时间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一般而言,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宜小量频服,一些安眠的药物应在睡前服用。服药无论饭前或饭后,都应略有间隔,在饭前或饭后30~60分钟为宜,以免影响药效。具体汤药的服用时间、次数,还是要遵循医嘱为主。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84
阅读量:78
阅读量:50
阅读量:90
阅读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