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权证投资风险的十个案例
1、 【案例1】 2007年4月,炒股仅一个月的李女士误将首创权证当作普通股票,在行权期过后还懵懂不知,价值30万元的5.7万份首创权证化为乌有。李女士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股,一生积蓄全赔光。” 李女士是不少权证参与者的缩影,对于权证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权证风险的漠视、盲目投资于一些严重高估的认沽权证,使得自己在这一轮涨幅高达6倍的大牛市中颗粒无收。 惨痛的事实让投资者不得不再一次审视权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品种?权证投资的风险究竟在哪里?什么样的投资者适合投资权证?如何运用好权证这一金融衍生工具? 一、投资者容易忽视的权证投资的风险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权证作为一个金融衍生性商品,是完全不同于股票的,它带有自身独特的收益风险特征,认购权证具有的是做多功能,认沽权证,带来的是做空机制,它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对于标的证券走势的判断正确与否。操作上,如果对其标的正股看涨,通过买认购权证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是看跌,也可以买认沽权证来赚钱,权证的魅力就在于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只要方向判断正确,涨跌都有盈利的机会。关键是投资者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投资理念、是否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权证的风险收益特点。 1、投资者忽视权证的特性所带来的风险 权证的哪些特性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投资者应牢记哪些风险特性呢? (1)有限的“生存周期” 股票是可以长期持有的,只要公司不破产,就可以永远有效,甚至破产了,还可以通过重组等起死回生。但是权证就不一样,每一个权证都有一个“生存周期”,短则几月,长则几年,过了这个“生存周期”,权证就死亡了,就毫无价值了。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权证这一个特点,把权证当作股票来买卖,就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本文开头讲的那位李女士,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受害者。还有一些权证投资者虽然知道权证是一个到期退市的交易品种,但是不关心权证的最后交易日,导致在最后交易日接近收盘时大量买入价外权证,收盘后就价值归零。
2、 【案例2】 6月22日,在“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交易日收盘集合竞价期间,该权证以0.107元成交了1166万份,期间有488个账户参与买入。据调查,其中买入量最大的10个账户,在集合竞价期间买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当日是“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交易日。 (2)放大收益也放大损失的杠杆 权证产品具有较高的杠杆特性,它的涨跌幅度要高于标的正股的涨跌幅度。通常情况下,当标的证券上涨(下跌)时,认购证的涨幅(跌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跌幅),认沽证的跌幅(涨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跌幅)。权证的高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对标的证券走势预测正确时,投资者有机会以有限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一旦判断出现错误,投资者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蒙受较大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证的杠杆性无疑放大了投资的风险。
3、 【案例3】 07年10月30日,马钢CWB1的有效杠杆为1.6,意味着当马钢股份股价上涨(下跌)10%时,理论上马钢CWB1的价格应该上涨(下跌)16%。如果有效杠杆为5倍,马钢CWB1的价格上涨(下跌)的幅度就是50%,这种风险无疑就变得非常大。 (3)切莫忘记到期行权的影响 所谓到期行权,对于认购证持有人而言,就是以行权价向权证发行人买入标的股票;对于认沽证持有人而言,就是以行权价向权证发行人出售标的股票。目前,除南航JTP1是现金结算外,其它权证都需要投资者在行权期内自行申报。 所谓行权风险,主要指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应该行权而没有行权。当权证到期的时候处于价内时,投资者行权便会获得收益,如果没有行权的话,便无法获得该收益。第二种情况是不应该行权而误行权。当权证到期的时候处于价外,特别是严重价外,投资者就不应当行权。如果行权的话,便会产生额外的损失。
4、 【案例4】 应该行权而没有行权导致损失。2007年3月30包钢JTB1认购权证到期时,仍有1661万份认购权证未行权,投资者为此损失了5735万元。
5、 【案例5】 不应该行权而行权导致损失。 2007年2月12日原水CTP1认沽权证到期时,共计65328份原水认沽权证成功行权,行权价为4.9元,按照原水股份当日的收盘价7.11元计算,投资者因行权而产生的损失约14.44万元。 在实际投资中,对于严重价外的权证,一定要注意其行权风险。对于严重价外的认沽权证,奉劝投资者千万不要行权。即将到期的中集ZYP1,投资者如果持有到期并行权,那么,每份中集ZYP1和每股中集集团的股票,加起来只能换到7.302元,也就是说,每行权一股,要亏损近18元! (4)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降低的权证时间价值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权证每天都会随着时间而贬值,在到期时可能会变得毫无价值。假设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权证越是价外及剩余的期限越短,则权证的投资者失去全部或部分投资的风险也越大。
6、 【案例6】 某认购权证,行权价10元,标的股票价格也为10元,还有一个月到期,理论价格为0.5元,如果投资者花0.5元买入该权证,期满时,标的股票价格假设仍是10元,投资者行权不能获得任何收益,将完全损失这0.5元。这就是时间价值的损耗。 (5)令人迷惑的行权比例 行权比例是指1份权证行权时对应的标的证券数量。比如某认购权证的行权比例为0.1,那么10份权证行权可以买入1份标的证券。行权比例对权证价格的影响非常显著,给投资者判断权证的估值水平带来一定的迷惑性,使一些被高估的权证看上去很便宜,有时也会使一些低估的权证看上去很贵。
7、 【案例7】 10月31日国安GAC1的收盘价为12.570元,行权价为35.5元,当日中信国安收盘价为33元。如果不考虑行权比例,由于国安权证的存续期较长,权证价格给投资者的感觉还算比较合理;但如果考虑到国安GAC1的行权比例为1:0.5,即两份国安权证行权才可以买入1份中信国安,则国安GAC1明显被高估。事实上,当日国安GAC1的溢价率在深沪两市所有的权证中,仅次于五粮YGP1位于第二位。南航JTP1的行权比例和国安GAC1一样,也需要注意。 (6)有魔力的市价委托 严格意义上来说,市价委托不是一种风险,更不是权证特有的风险,市价委托给投资者带来的是交易意愿得到更快更坚决的执行,应该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倡导的交易手段。但是由于权证的涨跌幅限制较大,给投资者市价委托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市价委托的量比较大的话,成交价格可能会与当前价格相差较大。
8、 【案例8】 2007年2月28日,某投资者以市价委托卖出收盘价0.699元的海尔认沽权证82万份(实际成交价为每份0.001元),56万变成820元,损失惨重。所以,权证交易要慎用市价委托。 2、投资者没有正确投资理念、盲目追涨跌带来的风险 不了解权证的产品特性,为少数投资者带来风险,但这是个别的个案。遗憾的是,在这一轮牛市中,投资者投资权证亏损的比例要远高于投资交易所其他上市品种的亏损比例。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并非权证产品本身的特性导致投资者的大面积亏损,而是部分投资者没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抱着“赌一把”心态盲目地追涨跌,使自己落入亏损之地。 (1)听信谣言,抱有“暴富”心理 通过正确地投资权证,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在认购权证上已经得到最好的证明,部分投资者把权证的这一特点无限放大,而把风险抛诸脑后,“一白遮百丑”。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借助网络博客、论坛等,片面夸大“一夜暴富”、“炒权证可以轻松致富”、“炒权证赚多赔少”等事例和观点,引诱中小投资者跳进他们炒作权证“陷阱”,去帮他们接最后一棒。有一部分投资者确实受到这种影响,存在“暴富”心理,在“我能逃跑”、“我不会接到最后一棒”等侥幸心理支配下,把权证类型、行权价格、到期日、行权比例等重要指标抛诸脑后,盲目跟风,在权证市场进出,追涨跌。相关数据表明,抱有“暴富”心理、听信谣言投资权证发生亏损的概率很高,在权证拉升的过程中,仍使相当比例的投资者发生了亏损;在拉升后回调的过程中,亏损比例更大。
9、 【案例9】 07年5月30日至6月15日,认沽权证出现一波炒作, “钾肥”、“华菱”、“五粮惯墀眚篪”、“中集”平均上涨463.73%。但参与交易的96.94万户中亏损比例仍达 36%,亏损金额20.75亿元;6月18日至7月20日 “华菱”、“五粮”、“中集”三只权证平均下跌62.09%,投资者损失更为惨重,期间参与交易的93.21万个账户中有70%亏损,亏损金额72.71亿元,户均亏损1.11万元,其中最大账户亏损1246万元。 (2)混淆权证的价值与价格,带有“赌一把”的心态 部分投资者对于权证价值与价格的概念模糊,对于权证的“贵”和“便宜”还停留在以价格衡量的阶段,错误地认为绝对价格低就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热衷于追捧市场上绝对价格较低的价外认沽权证,不管这些权证是否是否真是物有所值。抱着“反正每份权证只有几毛钱,说不定能涨到几块”的赌一把心理,盲目参与。而对于现有的认购权证,都处于深度价内,价值较大,绝对价格较高,不符合投资者“赌一把”的需求,吸引不起投资者的兴趣,因此出现了部份认购权证的负溢价现象。根据10月31日的收盘数据,4只认沽权证的溢价率均值达到81.45%,而12只认购权证溢价率的均值仅有8.42%,其中7只为负溢价权证。实际上,这些负溢价的权证相对于正股的风险更小。
10、 【案例10】 10月31日收盘时五粮YGC1(030002)的溢价率为-18.929%,假如投资者看好五粮液(000858),并准备长期持有的话(最好能超过权证行权期限),五粮YGC1相对于五粮液(000858)更具投资价值,相当于低于当日五粮液18.929%的价格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