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播音专业技巧 塑造良好口语化表达

2025-06-20 20:34:48

1、第一,用词通俗明了  语言是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的,书面语适合阅读品味文章,所以,其措辞文雅甚至文言都是可行的。但是当进行口语表达时,生涩的词语就容易引起歧义,这样的词语既不方便说,也不容易懂。比如:“踯躅”和“全部”这两个词,就是典型的书面语,读起来就会拗口也不易理解。如果我们将前者改成“徘徊”,后者改成“全都”,这就成了口语化的一种表现了。  另外,有些单音节的词(由一个字构成的词)不易听懂,最好改成多音节的词。如“马铃薯即土豆”,最好把其中的“即”改成“就是”,这样就变成了“马铃薯就是土豆”,自然通俗易懂。我们在播音表达时要尽量把材料中的书面语改成适合听和说的口头语,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尽可能做到口语化。  第二, 使用简短语句  通常长句子可以使用在书面语中,这样读者可以边读边思考。但是在广播电视的语言表达或日常生活的表达中,我们如果经常使用长句子,就会把句子结构变得复杂,说话的难度就会加大。同时,听众在听长句子时也不得不更加集中注意力,这会给传播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短句子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语意也清楚,使用这样的语言会更利于交流和信息传递,同时也会给受众的接收提供方便。比如“如果明天不下雨还不太冷的话,我们就去春游。”可以改为“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春游。”很多的播音材料中都可能会出现类似不够口语化的词句,这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背诵原稿,而应在消化理解稿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出来。这样一方面会使语言表达更适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要求,同时也减轻了我们背诵的压力。  第三,精炼语气助词  有人片面地以为,口语化的表达很简单,多加点“啊、吧、呢、吗”这样的语气助词就可以了,有时甚至不管是不是需要,随处就加入一个语气助词,比如“但呢、可呢、就呢”等,把本来合理的语句念成了一种语病。的确,语气助词有助于口语化的表达,但过于频繁地任意使用就会适得其反。因为有时添加语气助词的作用,往往是表达者为了填充思维阻塞的空白而说的,但添加不恰当的话反而暴露了讲话的人思维不畅,反应迟缓等弱点,丝毫也不会体现表达者思维的顺畅和表达的流利。  第四,表达自然流畅  表达自然流畅是在掌握了上述口语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口语化表达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很多学习播音的同学在学习初期都会有背诵稿件的痕迹,或者磕磕绊绊,不能体现出对原材料的消化理解和改编。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原材料的主体思想没真正把握好;二是缺少有声语言表达的练习。对于第一种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处理稿件就会好转;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勤加练习并多向别人讲述自己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才能不断地以自如的状态进行表达。  最后,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老师提醒广大的播音爱好者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等于随意的大白话,尤其是在播音过程中,它应该是适合口头说出、易于受众接受的语言,同时还要适合广播电视传播的要求,不能粗俗化、庸俗化。日常生活中人们交谈的内容是较随意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自由的,而主持节目的内容是具有选择性、社会性的。由此决定了主持人语言都会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向上的意义和目的,这实际上也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深思熟虑的内容的体现。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