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一篇征文

2025-10-31 23:15:10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2、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3、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1、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2、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3、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1、小说四要素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2、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1、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3、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