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GMP信号途径研究历程
1、1971年,时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的慕拉德及合作者系统研究发现:硝酸甘油等有机硝酸酯都能使组织内cGMP、cAMP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而这类有机硝酸酯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体内都能代谢为一氧化氮。
2、1977年,慕拉德进一步发现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流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测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3、1980年,纽约州立大学的佛契哥特教授及合作者推测:内皮细胞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信使分子,这种信使分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从而扩张血管,佛契哥特将这种未知的信使分子命名为内皮细胞松弛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4、19呖分甾胗8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伊格纳罗与佛契哥特发现EDRF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啬地陆锾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 sGC)、增加组织中的cGMP水平。于是,作出了大胆的推测:EDRF是一氧化氮或与一氧化氮密切相关的某种(某类)化合物。这项研究即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
5、19呖分甾胗87年,英国科学家Salvador Moncada及其合作者通过实验证明EDRF就是一氧化氮。六个月后,伊格纳锿刺亠糠罗也报道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此后,一氧化氮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除了具有调节血流、血压的作用外,还是一种神经信使分子,在免疫防御中、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