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如何从浙江手中得到太湖的
以湖为名
如果驱车在浙江湖州城北游玩,你会被湖州市政部门对太湖的感情所打动。环太湖路、太湖路、通湖路、滨湖大道、湖滨路、滨湖大桥,从路名里都透出了这座城市和太湖的关系,甚至已经到了影响外地人找路,在湖岸边傻傻分不清楚的地步了。
令人感动
而与之对应的是,苏州市的吴中区,不仅拥有东部的部分阳澄湖、澄湖、金鸡湖,还统摄了绝大部分的太湖,是一个超级水上行政区划。而从江浙两省的角度来看,太湖作为一座界湖也是相当不公平的,其控制权全部在北边的江苏,而与南边的浙江无缘。
吴中区为什么不改名叫太湖区?
湖州城最早出现在历史上,还要倒推回战国时代。
在此前的春秋时代,太湖在地缘上长期都是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国和宁绍为核心的越国争夺的前沿阵地。因吴国一直比较强势,也更善于农垦和水利建设,太湖北岸始终更为发达。而湖的南岸,由于越国处于劣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当时江浙沪的大量土地还都泡在水里
长江与太湖之间的平原也比今天的要小
楚国统一南方之后,很重视太湖的开发,这里也得到了此前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结果就是,越吞了吴,而楚吞了越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春申君领地的新都城名为“下菰城”,位置便在今天湖州吴兴区云巢窑头村。《资治通鉴》对这座新城的描述是“宫室极盛”,可见面向太湖的湖州当时是吴越一带极为繁荣而且政治地位很高的城市,对太湖拥有北岸所不具备的强大控制权。
现存外城垣长约2000米
城址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
三国后期,继承了江东大统的吴末帝孙皓设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地名延续国祚。但由于吴国当时已经陷于严重的内乱和外部压力下,这个名字和孙皓本人都没有能够把国运延续太久,20多年后就亡国了。
东吴开启了太湖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历史阶段
北有苏州、南有吴兴(湖州)
丰富的水资源,和能够借大运河水道北上的优势,自然刺激了太湖沿岸和水有关的各类产业。从太湖渔获到桑蚕纺织,苏州和湖州始终是太湖南北两岸双璧,也让城市的知名度和全国地位不断上升。明清时代行销全球的湖丝,实则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是当时湖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北方皇帝没见过这么水的地方...
真正让两州产生疏离感,并给太湖赋予省界的色彩的朝代是明代。
元末大乱,朱元璋一枝独秀,逐渐清理了太湖北岸的张士诚、江西的陈友谅和浙江的方国珍,扫平南方群雄并在应天府(南京)称帝。而临近都城的太湖南北,成了他最放心不下的地区——曾经分属两大强敌、富庶重税、又有太湖水道勾连,对首都始终是个祸患。
曾经敌人的首都
朱太祖未必信得过
可能是后来发现这样划分不尽合理,朱元璋又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湖州府、嘉兴府地复归浙江,把徐州附近的一些土地划进南直隶,这才奠定了今天太湖南北的基本格局。而太湖在当时,就已经是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界湖了。
与湖绝缘
但如果进一步深究下去的话,会发现当时的太湖,还没有彻底成为苏州的囊中之物。明代的湖州,仍然能够保有湖岸边10公里左右的湖区。清朝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明朝,太湖的归属权也没有变化,仍然是属于苏州和湖州二府共治。
还是给湖州留了一部分的
今天已经成为著名水乡旅游景点的湖州南浔,便是那一时期湖丝的集散中心。由南浔发货的湖丝,坐手摇船只需两天就能下海,成为欧洲列强最喜欢的珍奇货物。尽管清政府对当地人以丝与西方人做生意的行为表示反对,但仍没能拦住湖丝贸易。
水乡南浔,河道纵横
但嵊泗当时仍然是江苏省崇明县下辖的地区。由于抗税,浙江渔民和渔业部门与江苏税务部门爆发了冲突,甚至一度导致渔民领袖被捕、渔船被扣押。
清朝便是如此,民国时期承袭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考虑到太湖分属江浙两省,不利于水资源统一开发,一旦出现污染也有可能招致互相推诿,为方便统一管理,在1960年将太湖全部划归了北岸的江苏。而湖州只保留了沿岸50米的水域管理权。
一座以湖为名、靠湖而生、因湖而兴的城市,就这样告别了它最深爱的大湖。而浙江也在获得了嵊泗列岛的同时,完全与太湖绝缘了。
南北交换了一下
隔着将近60年的时光看当时的这次行政变动,说它是一场地方利益交换也好,说是国家统筹规划也好,最终的结果是浙江东北部的舟山获得了更大的海洋自主权,而西北部的湖州则失去了和太湖之间的联系。太湖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江浙两省的界湖,只不过这个界和湖的南缘完全重合了。
END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作者:冬之阵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