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与症状
中耳炎
中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发生了细菌感染,故医学上全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中耳炎,又称“耳朵底子”,发起病来,使人头脑涨痛,有时还从耳内流出脓水。虽不是大病,但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炎症及肿瘤等。
鼻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影响咽鼓管功能。
鼓膜外伤后,耳道进水引起感染。
不正确的喂奶方法,婴儿呛奶进入咽鼓管诱发中耳炎。
不正确的擤鼻方式,将污物经咽鼓管吹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外耳道及鼓膜炎症未能控制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
危害
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的话,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会加重。
早期感到耳闷,听力渐降,伴耳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间歇性流脓,脓液可呈黏液性,黏脓性和黏稠臭脓。
胆脂瘤性中耳炎流脓呈持续性,其量不多,具有腐败性恶臭,脓液中混有豆渣样或葱皮样分泌物,是谓胆脂瘤。
保养保健小知识
首先应防止患上感冒,一旦感冒人的身体免疫力就差,那样会加重中耳炎的发展。
中耳炎需要一定的睡眠休息,以保证中耳炎不受疲劳。因此,日常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每日早晚用凉水洗鼻腔。方法是先擤出鼻腔的分泌物,用手捧水,闭上嘴,屏住气,低头轻轻地把水吸入鼻腔(但千万不能用力吸以防呛咳),再让水自行流出或擤出,反复洗3~4次,每日坚持,能增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刺激的适应,还能相对保持鼻腔的湿润,以防止感冒。此法还可兼治慢性鼻炎,简单易行。
在治疗感冒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对鼻腔滴药液,以便更快地消除鼻咽部的炎症,防止因耳咽管堵塞造成中耳炎。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28
阅读量:66
阅读量:90
阅读量:32
阅读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