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onalDMIS7.0在建立坐标系前元素的采集问题
1、 但是这里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测量完一个平面后,标准的做法是:(1)使用该平面先建立一个临时坐标系,控制一个方向和位置。找正: 第1轴由所选的线级元素或面级元素的方向余弦来确定,所以它的方向余弦(I,J,K)平行于零件坐标系;方向余弦(I,J,K)是用来表示空间线面等元素的方向的(I,J,K)。 在建立坐标系第一轴时,如果我们选择了平面,那么建立第一轴的是该平面的法向矢量。如果第一轴我们选择了轴线,与第一轴相对应的,就是与该轴垂直的平面。 举例来说:如果选择了一个平面,用该平面的法矢定义为X轴,该平面就是这个坐标系的YZ平面。如果定义一条轴线为Z轴(第一轴),那么该坐标系的XY平面就是与该轴线垂直的平面。

2、(2)在这个临时系的基准上再测量直线,再建立一个临时系。旋转: 第2轴实际我们关心的只是所测元素的两个方向余弦(I,J,K),所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向第一轴工作面上的投影.从这点上来看,用于建第2轴的所选元素其方向余弦与零件坐标系并不绝对平行。用于建第2轴的元素法矢量通常是不可能加工成与第1轴绝对垂直的,所以,找正程序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了.即用不垂直于第1轴的斜轴或斜平面找正都是没问题的。

3、(3)在第二个临时系下测量点。最后建立工件坐标系。

4、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样是符合加工设备的工艺流程,先切削一个面出来,然后贴住这个面,加工其它的面。 而从实际软件算法上的解释就是,如果工件坐标系和MCS机器系有倾斜的时候,不这样做,建系的时候会带入探针的半径补偿误差。 因为RationalDMIS和PC-DMIS的原则相同,对于新产生的元素,探头补偿是延着当前最靠近的坐标系方向来计算。

5、也可以使用投影元素构建坐标系如下:



6、 总结: 零件找正一般都采用手动方式,手动方式虽然能保证采样精度,但不能保证按特定点位要求采样。所以,只有当用于找正第1轴和第2轴的元素都选用线级或面级元素(即圆柱,圆锥,平面.这里不包括直线测量)时,才可在找正元素都进行测量完之后,再一起建坐标系。或者,测量完平面后在采集二维元素测量时选择这个平面作为投影平面。
7、RE: 对于PC-DMIS投影平面说明:即在建立坐标系的过程中,由于元素是在机器坐标系下测量的,被测元素会因为测头补偿的原因有一点误差(如果是点构成平面,可以重新进行测头半径补偿),这是可能的。 我想这也是PC-DMIS软件在4.0版本后,在当前坐标轴框的旁边增加了“投影平面”选项框的原因吧。 这个“工作平面”的选项框可以使我们增加了除坐标平面以外的其它平面作为投影平面,进行测量时的选择。 在初建坐标系之前,我们测量要建立坐标系的这些元素时,也可以借助于这个选项,把测量第二个元素所需的投影平面,设置为已测量过的第一个平面。这样线元素的测头半径补偿因为有了投影平面就比较准确了。至于“点”,如果是圆心点,可以直接测量。如果是单点,可能在找正第一轴、第二轴后再测更准确。 当然对于一般的零件,这些措施所减少的误差微不足道,但对于精密测量,这是比较可观的。 精确(重复)建立坐标系,也是一个好办法,这可以在第一次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第二次逼近准确数据(忽略效率问题)。解决了在机器坐标系下测量基准元素的问题。 当我们要使用某一平面作为投影平面时,可以在这个下拉框中直接选择我们需要的平面作为投影平面。比如:测量斜孔时,如果斜孔外面有与该斜孔垂直的平面,就可以测量后选择其为投影平面。在如:测量或构造二维线时,也可以在这里选择那些不是坐标平面的面元素作为投影平面。这两个平面的选择框,后面的比前面的优先。 在软件的快捷键区域,会看到这两个选择框,这两个选择框这两个选择框,左边用来选择工作平面,右边用来选择投影平面。工作平面和投影平面对于测量元素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一般默认使用工作平面作为投影平面,所以选择正确的工作平面对于测量和评价都非常需要。 前面这个有“Z+"字符的框,是用于选择当前坐标系的坐标平面作为工作平面。后面这个框,可以选择工作平面或某个元素作为投影平面。 软件使用的始终是当前坐标系的坐标平面,如果没有建立零件坐标系,表示使用的机器坐标系。有零件坐标系使用的是零件坐标系的坐标平面。工作平面只是拟合元素时的参考方向,并没有进行投影,没有设置,元素不会自动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