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策略

2025-05-09 14:09:10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摘要]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困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一是从兴趣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二是从技法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三是从素材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一提起写作文,我们老师常会听到这样的呼声:“我写一篇文章最少要想半个小时才能想出开头,所以我不敢轻易下笔,每次都想得我头痛。我最害怕写作文了。每次老师叫我们写作文,我都要想几个小时才能写出来,但是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一定是好的。小学的时候,老师称赞过我写作文写得好,我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可是现在,我却觉得自己的作文真的很差,根本不敢跟别人的比。”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怕”字,那就是学生怕写什么,如何写。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对学生进行纯理论的写作技巧指导,一节理论课让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始终走不出困境,结果是学生讨厌老师,老师讨厌学生。其实我们老师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把孩子们的写作潜能抹杀了。为此作文教学要想法设法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

首先、从兴趣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某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学中,兴趣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可以把写作训练分为一小块一小块的,各个击破。如:可以让学生从写片段入手,从写周记入手,从串词造句入手等。教师要学会庖丁解牛,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自然就会找到写作的窍门,也就不再讨厌写作了。

写作教学不仅要化大为小,还要学会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每位学生每一次的成果都要给予肯定,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要当好点火人的角色,而不能当灭火剂。要让孩子们的激情不断燃烧,直至想扑灭都无法扑灭,想让他们停止写作都无法停止的境界。我们常常会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的评语:“感情不够真挚”“话题扣得不紧”“用词不准确”等。这样的评语很容易就把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抹杀掉。评语的褒贬对能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老师能不受定势思维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多培养、多鼓励,学生的个性会很好地培养出来,而不是被扼杀。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总有它的优势在,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该肯定它在这次作文中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势。

第二、从技法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

著名教学教案家玛利娅.蒙特格利说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应该有一种发展方向,那就是释放人的潜能。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应为人一出生就具有这样的潜能。”

有人曾这样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入中开水中,青蛙会立刻从盆子中跳出来;在将这只青蛙放入冷水中,然后慢慢加热,结果是这只青蛙知道被烫死也没有跳出盆子。

还有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入瓶中,他会立刻跳出瓶子;再将跳蚤放入加有瓶盖的瓶中,最初也不停的跳,但后来也就跳的越来越低了,最后,即使去掉瓶盖,跳蚤也没有跳出去。

将这两个实验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给我们的启示是:恰当的培养模式,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下面请看两个案例:

张老师的作文指导《又见重阳》,课堂教学环节如下:

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重阳节写一篇作文从哪些方面写?

生:可以记事和写人。

师:事和人怎样写?

生:从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写。

师:就动作描写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动作描写,并列举:

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动作描写: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教师读,学生表演过程。

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背影》中的一段动作描写:

(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生:找出动词,体会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师:师与原班语文教师交往,让学生观察过程,并记下动作,描写好的学生每人一个桔子当场让学生吃,观察吃的动作。

生:全班交流吃桔子的过程。

师:让学生交流点评,接着让学生到黑板上用恰当的动词及修饰语描写老师与原班语文老师交流的过程。

生:上黑板写,组员帮助,小组对比。

师:点评。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情景,让学生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亲自体验,学生对老师的描绘恰当、贴切、生动。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枯竭的思维被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了极大地开发。

黎老师的作文指导《写真实写真体》课堂教学环节如下:

师:列举作文犯难的两种现象,引入课堂,接着出示两则案例。

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师:归纳写不真实,写不具体的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就材料二《抓泥鳅》过程让学生谈谈如何写具体。

抓泥鳅:一个晚上,我和小舅一起拿着手电筒去夹泥鳅。我们拿着一把夹子,一只红色的桶,两盏灯去夹泥鳅。我们去我外婆家后门的地方,我们一到那里,没有夹到半条。我们俩来到田边,田边那里的泥鳅可多了,条条都很大,我小舅很轻松地夹着泥鳅,最后我们夹了很多,就回家了。

生:从抓泥鳅环境,抓泥鳅的过程,抓泥鳅时的心理,抓泥鳅后的感受等方面扩写,形成完整的文章并交流。

师: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学生读并体会写具体的作用。

生:写作实践。

以上教学过程老师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过程,学生只有语言生成,但没有情景体会,学生的写作思维没有打开,因而在写抓的过程时写不具体。

两位老师同是写作教学,张老师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演、观、说到个人写、小组写,学生的潜能被完全挖掘。而黎老师却没有设计好教学环节,未能开启学生写作潜能,其实张老师的教学证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典故。学生的写作潜能开启了,思维打开了,写文章这个“拦路虎”也就解决了。因此写作技巧的合理传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潜能的开启,语文教师要在这点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改变过去纯理论的写作技巧指导模式。

第三、从素材入手,开启学生的写作潜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需要素材的支撑,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捡到篮子里是菜”吗?不一定。精心裁剪才能充分揭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然而在作文现实中存在三种失误: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学生没有作文素材,写作文总是胡编乱造,因此教师要在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建设上下功夫。学生有东西写了,写起来也就不难了。那么怎样入手呢?可以这样做:每周一记(记下一周最值得回味的事),每周一讲(讲给同学最新鲜的事),每日一读(读一篇优美的文章)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这就是说作文素材来源于我们的身边,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收集素材、积累材料、整理素材,就能汇集成章。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我们学生的积累,建造一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那么学生写作也就不再是多难的事。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作文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巧指导、多思考、多练笔、我们一定能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潜能。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