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

2025-05-05 14:13:35

1、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怎样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

4、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 解释的⑥了。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 “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焉”。  

怎样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 “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