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的45岁现象
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45岁是一个人踏入中年的门槛。按理说,在这个年龄段,人的精力、体力、智力和能力都我嗤蝣夼堪称是人生的“巅峰状态”,更是发挥才智,成就一番事业的绝佳时期! 然而,叫人困惑和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本应是成熟标志的、理当委以重任的45岁,却衍生成了一种奇怪的“45岁现象”,甚至发展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关坎、用人界限!君不见,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即便是你的能力再强)到了45岁还没被提拔(干部标准是进不了处级),这辈子(前途可能)算完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已被多数用人单位视为是约定俗成、几成“潜规则”的干部进步、职场晋级的分水岭和遴选标准。干部的提拔晋升上以年龄划线,有的地方规定:过40岁不能提拔为科级干部,50岁不能提拔为处级干部,55岁不能提拔为司局级干部,科处级干部50岁都要退居二线。正是这些政策,促使遭遇“天花板”的干部在“45—55岁”这一年龄段上扎堆。从级别来看,在乡镇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科级;在县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处级;在市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厅级。
改革分配机制是关键
浪费社会人力资源,是“45岁现象”产出的不良后果之一。这种现象不能制止,会潜移默化地把很多人的成功路径引向当官小道上,相当多国家栋梁之才,可能把精力和智慧消耗在琢磨人事安排上。
如果进一步分析,还有很多社会问题都与之有关。比如浮躁风气,与年轻干部和管理者年轻化无不关系。年轻人有活力,求新猎奇,但对一些“新事物”、“新创意”的警觉性、鉴别力不强,不免意气用事,急于求成。
再如浮夸风气,由于提拔年龄卡得很紧,每个干部和管理者都以被“提拔”为主要目标,想尽快出政绩,不惜弄虚作假、牺牲环境、危害他人权利为代价,而对具体的、实在的利国利民的事业缺乏兴趣和耐心。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会影响人们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民间已有这样的流行话:“年龄是个宝,文凭很重要,关系最关键,能力作参考”。当真才实学被视为不重要的因素时,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靠什么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