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湖游玩攻略

2025-05-09 17:53:42

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与皖西南其他景区地域相连、资源相补、人文相缘。境内山清水秀,古迹济盛,人文荟萃,物产富饶。

花亭湖游玩攻略

2、橘子洲  距花亭湖大坝约8公里。岛上橘园及四周的栗园、桃园、茶园、李园等郁郁葱葱,是花亭湖景区有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游览区。  “橘子洲”一词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橘子洲”一词。方圆6平立公里的橘子洲,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就有143种。有鹤、鹭、鸥、狐、獾等珍稀动物。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湿润宜人,是花果生长的最佳区域。特别是橘子园,真可谓春赏橘花洲,秋摘芳橘林,橘香十里,翠荫匝地。李子园、板栗园、茶园和枇杷、桃、梨、杏形成的经济林带,傍生着山楂、弥猴桃、金樱子、野葡萄、山海棠等成片的野生林果。我们在游览湖畔山川胜景之余,便可随意品尝橘、橙和野果的甘美,领略大自然造化的神奇。1990年,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到“橘子洲”果园视察,亲自为橘子洲题写:“农业科技示范园”。几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花亭湖旅游开发的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将老橘园改造为高科技柑橘基地。柑橘品种从浙江和日本引进,所产柑橘鲜艳光亮,皮薄汁浓,酸甜适度,深受百姓喜爱,连续多年在安徽省优质水果评比中名列第一,产品选销河北、内蒙古等地。我们不仅可以自由地徜徉在果园里观光,边采边尝,而且每人可带回5-6斤黄橙鲜甜的橘子让亲朋好友分享。

花亭湖游玩攻略

4、西风洞  唐代古刹西风禅寺,原名裢梓柃渤狮子庵,坐落在太湖城北5公里处的凤凰山上。美丽的花亭湖偎依山麓,西面羊坞山隔湖相守。寺东怪石松竹相间,寺前岩石上刻有“高山流水”四字。寺后山崖上大石壁立,各具情态。五祖洞、渡仙桥、小心坡、法智洞、一线天、飞来石、锡杖峰、凤凰峰、犀牛望湖、蓬莱岛是禅寺十大名景,让游人乐而忘返。  据《太湖县志》载,寺院建于唐代。曾有三重,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上殿为藏经阁,中殿供如来佛像,下殿有护法天神、四大金刚。三殿依山而建,一殿比一殿高,颇具气势。清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与清军交战,该寺上殿被毁,仅存中、后两殿。民国八年(1919),寺僧惺悟募捐重修寺院。现已修缮一新,香火不断,钟磬长鸣。西风禅寺已成为一个省级佛教活动场所,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题写了寺名。  寺庙东南角有一巨石斜立,形状如狮,石下有大洞,可容数十人,洞口向西,风从口入,故名“西风洞”。“西风禅寺”也因此得名。  “西风洞”,又名五祖洞。大洞中藏小洞,小洞在“文革”期间被堵塞。洞内终年寸草不生,夏夜无蚊。传说曾是五祖弘忍等历代高僧打坐之处,现在内存五祖雕像。洞内石壁上·唐朝敕建西风古寺”等字迹依稀可辨。  洞外石上有座小石塔——寂觉塔,建于明代,相传塔下藏有古代高憎舍利。  寺北山崖上有渡仙桥,桥下有石桌、石凳,相传是五祖下棋之处。旁边石壁还刻有“别一壶天”四个大字。过渡仙桥、小心坡,至法智洞,洞中立有“开山法智”石刻牌位。  从一线天上飞来石,也就来到了西风掸寺最高点。相传五祖弘忍,游历四方,寻访幽境修炼,后到此停留。锡杖峰是他插杖之处.五祖洞是他参掸打坐之地。飞来朝圣的凤凰落脚的大石叫“凤凰峰”。古诗句“石传双凤集,桥渡几仙归”就是描述此事的。  犀牛望湖是西风掸寺最高处一名景。此处,一石如犀牛在回首远望。相传很久以前,犀牛眺望之处曾是一湖。由于年久,泥沙淤积,湖变成洲,犀牛无法生存,只好离开,走时还不断回首张望。  站在犀牛望湖处俯瞰湖面,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山峰飘浮水上。山间,烟雾缭绕;湖面,碧波蔼漾,真让人心旷神怡。  从西风禅寺西面顺石级而下,不远处便见大雄宝殿殿基。基前有一香炉石,石西侧又有“告于石”,旁边还有“金童护蛙”等景点。走下一千八百级石阶,便到了凤凰山脚、花亭湖之滨。  今后几年内,随着太湖县旅游事业的发展,西风掸寺公路的开通,西风掸寺将被扩建成“五殿二堂、三亭二洞”的湖天佛国,吸引更多的墨客、骚人、名僧、香客纷至沓来,领略西风禅寺“湖光山色空人心”的独特风光。

花亭湖游玩攻略

6、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在105国道与通往海会寺的交叉路口可见,两列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呢。穿畈过桥,至一窄处,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越过这个“口”,海会寺便豁然展现在眼前。  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河上有琵琶桥,桥南有摩崖石刻。寺左有东山古镜、仙人醉酒等胜景。寺前的匾额“海会寺”为当代“佛爷”赵朴初所书,遒劲飘逸,视之令人忘倦。  海会寺建于唐代,自那时以来,灯传不绝,为淮西名刹,盛称“圣众会合之座”。寺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清慈禧太后曾敕赠“真如自在”匾额,寺受命护戒牒权。其初建规模、形制、设施等情况,已无史料可查。《太湖县志》、《永久长明灯碑记》中,仅见海会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元年(1836)得到过修葺。咸丰九年(1859)因太平军与清军激战,该寺受害严重,几成废墟。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恢复。  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于“文革”期间被拆毁,90年代初寺内尼姑四处筹集资金将它重建,后于1994年竣工。中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为壮观。  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寺里住过许多得道高僧。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来此地观光揽胜,留下许多诗文及传说。清代县人毕琪光曾作《游海会寺》诗一首:“看钓溪桥上,春风结伴行。崖花潭底笑,涧水石中鸣。曲径龙宫邃,平沙鸟篆轻。醉归山月吐,倚杖听钟声。”这首诗也不失为一首描绘海会寺优美景色及诗人欢赏景色后的欢畅、恬静心情的好诗。

花亭湖游玩攻略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