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电钻设计基础:[5]机壳设计
开关掣位的设计:
电钻上的开关掣一般被放置在手柄上, 此位置比较狭小, 容易產生压伤电线和產生开关掣按钮回弹不良等现象. 因此在做这类设计时, 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放开关掣, 如果空间不够, 一定要修改外形, 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放开关掣和电线, 保证机壳在此位置有足够的强度通过跌落测试。
合理地摆放开关掣的位置, 一方面能满足客户的尽量小的外形的要求, 另一方面, 也可避免机壳上出现非常薄弱的点, 从而在设计上保证机壳强度的要求, 机壳上安装开关掣的位置通常都是最薄弱的环节, 在跌落测试中最容易断裂, 因此在做开关位的设计时, 应尽量保证机壳的强度的要求.
筋骨的设计应尽量简单合理, 骨位数量要少, 不能挤压 FET.电线和开关掣的中间部位, 避免在装配时產生INT现象, 甚至压坏FET和开关掣本身. 但同时开关掣又必须被紧密的装配在机壳内, 不能有松动现象.
在机壳内应合理地设置一些卡线槽来固定电线, 避免电线在装配时被压伤.
合理地设计开关掣按钮与机壳之间的间隙, 间隙太小会导致按钮回弹不良. 间隙太 大, 则会影响外观. 在开关掣按钮与机壳之间, 合理的间隙应是0.3mm左右. 另外一点 需要注意, 如果机壳上有软胶, 软胶应尽可能不要与按钮接触, 否则, 容易引起按钮回弹不良. 狠多新来的工程师常常忽略这问题.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 : 永远不要让机壳和开关掣的FET有干涉 !!!
F/R Button位的设计
F/R Button的主要作用是拔动开关掣的换向拔桿, 通过改变拔桿的方向来改变电钻的正/反转方向. 因此在设计时我们一定要保证 F/R button 能够在机壳内自由的移动 , 主要需注意以下三点:
F/R button和机壳之间应有足够的间隙, 间隙应最小保持在0.3mm以上。
如果机壳上有软胶, 应避免软胶和 F/R button相接触。
机壳上.下盖上需设计有限位, 避免操作者误操作损坏开关掣的拔桿和开关掣本身.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 设计 F/R button的孔位时, 需注意机壳的强度要求. 如果孔位的设计不合理, 容易在跌落测试时產生断裂现象 .
马达+牙箱固定位的设计
马达和牙箱是一个电钻的核心部位, 又是电钻的动力部份, 所以它必须被牢固而又可靠安放在机壳内, 在设计骨位固定马达和牙箱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固定马达和骨位时, 骨位不能太多, 以免造成过定位, 同时骨位又不能太少, 如果太少, 容易造成马达和牙箱固定不稳, 或是造成马达和牙箱错位, 严重影响整机的 性能和寿命. 通常的做法是用二条骨位固定马达, 二条骨位固定牙箱, 如果马达和牙箱被牢固的安装在一起, 通常只需2条或3条骨位来固定它们就可以了.
除了在圆周方向用骨位来固定马达外, 在轴向方向也需要用骨位来固定它们, 防止马达和牙箱在轴向方向的移动. 不仅如此, 轴向上的固定骨位还必须有足够的强度, 才能抵挡住drop test/ use life /jam test 等测试的冲击. 因此在轴向方向的骨位应尽量设计得多而且宽.
在设计马达骨位时, 骨位的同心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画图设计和做模时都需特别引起重视.. 同心度不好的话, 会引起严重的噪音, 并缩短马达的寿命 .
為减少骨位的数量, 大多数情况下, 马达的固定骨位和风道被整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 一条骨位既是马达的固定骨位, 又是冷却系统中的风道.
马达和固定骨位(圆周方向的)之间的配合為过盈配合. 一般单边的过盈量為0.1mm.
水平珠位的设计
对於水平珠位的设计,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水平珠的两端必须要用机壳包容起来2 否则,水平珠狠容易从机壳中脱落出来.
水平珠与机壳之间的配合也必须採用过盈配合. 过盈量是0.05~0.1mm, 防止主机工作时水平珠在机壳内转动.
Contact plate holder固定位的设计
机壳必须牢固地固定住Contact plate holder, 并且在任何测试中都不允许出现松动. 否则, 容易导致INT, 并出现机壳烧熔的现象.
最后谈一谈机壳材料的选用问题, 在机壳上最常用的三种材料是 : ABS . PC+ABS. NYLON+GF. 材料的选择不仅必须满足客户的测试要求, 还有工具本身的重量和安规 的要求 .同时, 机壳的材料还必须满足TTI内部的测试要求. 通常情况下, 对Sears的DC电钻, 我们採作PC+ABS2 Homedepot的DC电钻我们採用ABS, AC电钻多採用 NYLON +GF材料 .
下面请看两个图片. 以便於更好的了解电钻的基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