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财观念的建立
一、重视理财
为了能有一个自由、自主和自在的人生,为了有一个绚丽多彩、幸福美满的人生,理财,你准备好了吗患修校楷?
20多岁的你刚迈出学校大门,在你的心里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对今后生活的美好憧憬,在你的面前有着众多的机遇和绚烂的生活,事业的起步需要积累你人生第一桶金,人生第一次置业-----买房,甚至是买车也要在此阶段筹划,虽然有压力,但你无所谓,因为你拥有人生最宝贵的资本------年青就是本钱。
30余岁的你经过十年的打拚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家庭的组建,小宝宝的诞生,房屋贷款的支出,更新住房和交通工具的需求使你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事业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大了对钱的需求。作为人生最精华的10年黄金成长期,确实很忙,虽然要面对这些问题但你认为开源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40多岁的你踏入“财富积累”期,人到中年,从前的投资、工作的晋升,事业上的成就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进帐,但同时作为家庭支柱的你上有老下有小,事业迈上巅峰的同时,压力也不断加大。“真累啊!要是再干几年退休享受人生就好了。”也许忙了一天的你会蹦出这样一个平时根本没去考虑的问题。但退休时要有多少钱才能使自己生活有保障,让自己过得既幸福而又有尊严呢?
50余岁的你已经面临退休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现在的你最为富有。看着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钱有时不禁想,这么多钱应该要干些什么吧?!可是邻居张老先生股市的“悲惨损失”又困挠着你。股市有风险,现在又听说国家在调控住房,房产投资有风险,究竟这些钱做什么好呢?
60岁的你退休了。虽然自己攒了一些钱,但物价一天比一天贵,年纪大了,从不上医院的你偶尔也会上医院了。收入减少了,但支出一点也没少。本来计划退休后要经常出去旅游的,看样子因为钱的原因只好减少或取消了。钱到用时方恨少,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在我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曾经有上述的一些行为或想法,而最后结果就是“钱到用时方恨少”。你是否计算过在南昌生活的一户小康之家(一套自己住的100余平方米的南昌市内住宅,一辆十万元以内的经济型小汽车,一年一次国内旅游)一年支出5.5万元(现值)从20岁到75岁,按年通货膨胀率3.5%计算,为了实现小康的生活我们需要多少钱呢?------900万元!
我们一生按工作30年计算,每年家庭收入为14万元计算,一生能挣420万元,与小康生活的标准相比,资金缺口:480万元(900万元-420万元)仅仅依靠主动性收入去实现小康生活是很难的一件事情,480万元的缺口就是要靠理财去实现。理财不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你生活的必需品。
二、形成健康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理财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非常难做好的事。就象健身,只有当健康的理财方式成为习惯的时候,它就会象每天早上起床一样简单。当一个健康的理财理念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形成的时候,理财才会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正确认识理财,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是理财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下十种观念是理财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和不足之处,在此,我们试做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建立科学健康的理财观念,安排好家庭理财有所助益。
1、理财就是做好投资,让自己的钱获得最大收益
理财和投资是密切相关的,投资是实现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中国目前大部分还处于财富积累阶段的家庭和个人来说,投资这种手段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理财不完全等同于投资。
投资只是理财中的一个部分。理财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人的生活目标和财务自由。投资的目标是实现投资客体---钱的保值或增值。
投资的依据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和把握。在投资的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投资客体即投资本身,而很少考虑投资的主体:人的因素。而理财的依据不仅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考虑理财的主体:人本身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目标、财务需求、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等等。甚至还要考虑个人的性格特征、风险偏好、投资特点、健康状况等等。理财与投资的不同直接导致你的决策选择。明白两者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你现在为了买房存有50万,离交房款时间还差三个月,听说现在股市行情很好,大盘一直在涨,因此准备将这笔钱进行股票投资。如果仅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出发,用小的风险去获取高的收益,将资金投入股市是个好的选择。但如果从理财的角度考虑,那么对这笔资金的处理是不合适的。从理财角度看,你必须要考虑:1、你的目标------三个月后购房是否是近期首要目标;2、投资偏好------你是属于风险型还是保守型或中庸型;3、投资特点------是否对股市投资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分析你发现,为了购房你准备了十年,好不容易才选到一套自己满意的商品房,对于风险虽然有一定的承受力,但也不是一位十分喜爱冒险的人,而股票的预期大涨也仅是从朋友那听说的,想想你还会做出将50万投入股市的选择吗?
2、找个好工作,生活不用愁
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就是要他们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他们认为这样孩子今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今后孩子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而对孩子却很少做哪怕是最基本的理财观念和知识的灌输和培养。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我们最常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对孩子花费过度的奢侈和宽松。
但我们看到的另一面却是:我们目前每个人的财富水平或者生活状态与我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或者学历并没有正比例的关系。事实是,决定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好坏并不是他的智商,而是他的财商---也就是他的理财的水平。
我们做过计算,现在一个家庭一辈子的花费需要至少500万元以上,而想要过上小康水平更要高达900万元以上。这么多钱仅靠一份好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要获得一份富足的人生必须要做好理财才行。
3、缺少长期的理财视野
王先生是售楼先生。前一段时间房产市场非常兴旺,他的收入也很高。于是他有很多的计划:要买车、要和太太去旅游等等。但他对自己的退休资金却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也未做安排。因为他觉得这些都是太遥远的事情了,完全不用现在操心。
实际上王先生的这种心态在高收入人群中相当普遍。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于王先生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很难长期保持目前的收入水平。因此,当前理财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未来的退休生活以及孩子的教育费用做好安排。其次是将目前的日常生活安排好,最后,才是量力安排买车和旅游的计划。
一般来说,理财的观点认为:最遥远的退休后的生活是理财的第一要务、其次是家庭的保险安排和置业计划以及孩子大学的教育费用、再其次是日常的基本生活安排和教育进修安排等,最后才是旅游等非必要性开支。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长期的理财视野和细致的统筹安排才能够将人生理财的各个方面都做好安排,以实现一个完美富足的人生。
4、对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估计不足
张先生当初为了投资获利,购买了很多房产,手中几乎没有任何现金了。家庭资产中95%以上为房产。每月仅还贷款就需要20000元。为了维持每月现金流的平衡,他必须将部分房产出租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花费。
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由于近年南昌的房地产市场涨幅较大,利率又低,所以很多人在房地产市场投资的比重极大,而完全忽视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实际上,这位张先生的情况就面临诸多风险:既有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还有利率风险以及短期债务风险、收入风险和流动风险等。所以张先生虽然获利较高,但其家庭资产的风险相当大。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其实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利用了大量的贷款来买房。因为在你贷款的时候也将你投资的风险放大了许多倍。其实,在国际上,房产投资失败是导致个人破产的重要原因。香港许多白领辛苦工作多年现在还是负资产也都是拜房产投资所赐,而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更是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的长期萧条。所以,尽管在中国目前非常好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房产投资是很好也是重要的投资渠道,但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高风险永远伴随在房产投资的高收益的左右。
5、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却忽视对市场长期趋势的把握
张先生手上有大量闲置资金,苦于没有合适的投资方向。在分析了他的各方面情况后,我们推荐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股票型基金。他不以为然。认为股票市场如此低迷,现在还能够做吗?从理财的观点来看,我们推荐投资股票市场并不是基于对股市短期走势的判断,而是基于对中国股市长期趋势走好的信心。事实上,市场低迷正是可以投资的好时候。
推荐市场投资热点,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是各路投资专家乐此不疲的事情,也反映了这是投资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从理财的观点来看,市场的短期走势是很难预测的,同时,市场的长期趋势又是较易把握的。所以一个比较简单但是很有效的方法是:忽视市场的短期波动,紧紧把握住市场大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收获会比在市场中忙于捕捉机会的人要大的多。
6、对养老考虑不够
对养老考虑不足是目前个人理财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完全没有意识到养老的问题,或者将养老的问题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或者觉得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现在完全不用操心,或者对养老需要的资金量估计不足。
理财的角度认为养老的问题是人生理财安排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应当是放在第一位安排的,而且要尽早做安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考虑到长寿风险,医疗保证等等,安排好足够的养老资金,有条件的还应该考虑经济增长速度对个人财富地位的影响。
7、对保险的认识不足
赵小姐前几年听人说某保险公司的投资连接险收益很高,于是买了很多份。现在,该保险产品的投资账户由于证券市场的调整也出现了一些亏损,于是赵小姐就找到保险公司要求退保。当然这给赵小姐带来很大损失。
人们对保险的不正确认识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将保险单纯当作一种投资的渠道来看待。保险有许多功能,比如:获得保障、规避风险、体现关爱和责任、合理避税、资产保全等等,当然也具有投资和储蓄的功能。但投资和储蓄的功能并不是保险的主要功能,只是一个附加的功能。如果仅从投资储蓄的角度来考虑保险,它显然并不如其他直接的投资和储蓄的渠道来的更有效率。所以,我们强调,保险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财产品,但并不是非常好的投资渠道,特别不是一个短期的投资渠道,是只适合于长期投资的。如果是要投资,特别是中短线的投资,选择其他的方式会效率更高一些。
8、缺乏对自己生活的关注
去年,杨小姐准备到北京去工作,为了在北京安家只好将去年年初刚买的房子出售。本来这套房子的市场价比起购买价还涨了一些,但由于急着出手只好低价出售,扣除手续、税等支出还亏损了一点。
杨小姐在正确的市场时机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投资渠道,但结果却出现了亏损。问题不在于投资本身,而是忽视了自身生活的计划。实际上,从理财的角度来看,杨小姐打算去北京工作是早就有计划的。在一、两年内要改变生活地点的杨小姐显然不适合投资房产,而且用于投资的资金在近期还有明确的用途,就更加不适合投资房地产了。
这就是理财与投资的不同,理财与投资都是处理安排管理金钱的行为。他们的区别在于,投资只关注资金本身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等问题。而理财关注的是人的生活本身,包括安排好目前的生活以及为未来的生活目标及梦想早做打算。很多人认为选对了投资产品就可以赚到钱,只要赚到钱了,生活自然就可以安排好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人,他们的家庭资产已经相当高了,净资产已经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令人满意。不仅物质的生活安排上与其拥有的资产水平远不相符,在心态上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关注的只是赚钱、赚更多的钱,而忽视了自身生活的目标和需求。这样,当市场出现波动,赚钱变的不那么容易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9、不是为自己理财
为谁理财?这似乎不是问题。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不明白必须为自己理财的道理。
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理财问题是:请问,我有一笔钱,你看我该如何理财?或者是我在银行有20万存款,你看投资什么好?说来说去都是关于钱的事,完全没有考虑他们生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其实就是在为钱而理财。
还有人在为别人理财。别人买房子了,别人买车子了,别人买基金了,所以自己也要买。有一个朋友,我们建议他买一些基金,他不听。有一段时间基金卖的很火,他打电话来说:听说大家都在买基金,我也买一些吧。
还有很多人是在为孩子理财。有一对老夫妻,退休了,退休金每月有1000多块,另外还有十几万积蓄。但儿子要结婚了,他们打算将终生的积蓄拿出一半给孩子结婚。当然孩子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但比起自己的养老安排来说,就在其次了。孩子已经成人,他应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
中国有句话叫:养儿防老。但今后不行了。孩子今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家庭负担,一对年轻夫妻可能有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照顾,他就是想负担也可能自顾不暇。
所以,今后养老既不是单位、国家也不是孩子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财务状况取决于自己,自己应当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负责。
我们应该为自己理财。
10、忽视时间与复利的力量
经常听到,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我现在没钱不用考虑理财或是说现在还年青,理财以后再说吧。而事实是什么呢?理财与有钱与否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理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复利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以下两个例子可以加强对时间与复利的理解:
(1)通向千万富翁之路:
每月节省1785元,投资到月收益率为0.8%的投资市场上,坚持投资40年,实际投入856,800元,但我们将拥有:
M40=m每月投资 譡(1 i)n -1] 鱥
=1785譡(1 0.008)480 -1] ?.008
=10,000,470.21元
(2)一对双胞兄弟的理财结果:
A从22岁时开始每年存2000元,存到30岁后不再存钱,等到60岁再支取。
B从28岁时开始存钱,每年存2000元,一直存到60岁再支取。
在年利率为10%时:
AB
存款22-30岁,每年存入2000元28-60岁,每年存入2000元
总共存入9年共存入18000元33年共存入66000元
支取时间60岁时60岁时
支取本息和473,907.44元444,503.09元
相差A比B多29404.35元
注:MA=2000譡(1 10%)9-1]?0%?1 10%)30=473907.44
MB=2000譡(1 10%)33-1]?0%=444503.09
了解复利魅力的同时,我们对通货膨胀对金钱的腐蚀作用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年通货膨胀率为4%时,100万元钱如果你不理财,使其保值、增值,那么经过18年的时间原来的100万就仅仅只值不到现在的50万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