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怎么踢毽子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比赛场地
1、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底线与边线 如图1所示,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外沿是一个长11.88米、宽5.18米的长方形,线宽4厘米的标示线包括在内。此场区的宽度与标准羽毛球单打场区的外沿相同,长度与羽毛球双打场区的后发球线的长度相同。长方形的两条短边称为端线,在不同的单项比赛中也称为11米线或双踢底线。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称为边线。

基本动作

2、手毽 任何将肩胛骨以下直至手指尖抬起脱离自然下垂状态并接触毽子的动作都被视为“手毽”违规, 无论参赛者是“有意”或“无意”。在双臂和双手自然下垂状态下,以静止方式停止毽子的飞行,然后任凭毽子自然下落并接续下一个动作,这样的动作不视为手毽,而视为允许的“停毽”。
3、留毽 导致毽子在身体、鞋或服装任何部位滞留不动的各种动作都称为“留毽”。“滞留不动”是指毽子和与其接触的身体、鞋或服装的相对关系,不是指毽子在空间中的绝对静止状态。为保持比赛的节奏,在中国竞技毽和老式的毽球比赛中都禁止留毽。运动员有义务穿适宜的服装和鞋,以避免任何造成留毽的情况发生。 但在花毽比赛中则对于“留毽”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其中有些动作甚至要求运动员将毽子有意识地停留在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例如规定动作中的“朝天蹬”,就要求运动员将腿伸直并向上方垂直抬起,以脚心接住并留住毽子在脚心停留不动。
4、落毽 无论在民间娱乐或是正式比赛中,“落毽”都被视为是一种动作失败的结果。但在中国竞技毽或毽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将毽子踢过中间网并使毽子直接落在对方场区内则不视为“落毽”,而是进攻得分的动作。只有毽子落在本方场区内的地上,无论是因为对方动作的结果还是本方动作的结果,都被视为“落毽”而失分。
踢法

2、单纯比踢的技术 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俗称“悬”,比赛正式开始前,常用此法定参赛人员出场次序。)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也可以“加宝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依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死者”可向“生者”“抛毛”,即将毽子用手抛给人家踢,直到人家没踢到或你接到踢来的毽子为止。比赛再重新开始。
3、兼比踢的花样 最常见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抛,双脚同时跳起,用一只脚踢它。可以连续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还有“打偷”,即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从背后“偷偷”去踢;“打环”,双脚跳起,一只腿弯曲起来,另一只脚踢;“打翘”,双脚跳起,一只腿向前伸直,另一只腿踢;“打剪”,双脚跳起,两腿向前作剪剪子动作,用其中一只脚踢毽子。此外,还可以故意用反脚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脚则是反脚),或双脚轮换踢…… 最后,介绍两种儿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飘洋,过海 吟唱八个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飘、洋、过”五个音节时用正脚各踢一下,唱“和”时用反脚向内踢一下,唱“拐”时用反脚向外踢一下,唱“海”时打一个跳。循环反复,看谁踢得多。 2、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个动作。让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里;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窝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两指(中、食)上;五、握紧的拳头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兰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着的脸颊上;十、跳起的一脚上。也是踢得多者为胜利者。 除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4、花式踢法 毽子花式踢法介绍 毽子花式踢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软的”和“硬的”。软的一般比较简单,一只脚离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是着地的(双飞、一卯儿除外),正规比赛中大多数软的是不计数的(金狮、一卯儿通常会计数),软的通常只作为连接的动作,高手踢软的通常可以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而毽不落地。硬的通常是双脚同时腾空跃起(肖蹲儿类的除外),用其中一脚去踢毽子,另一只脚辅助做出各种花式动作。硬的比较消耗体力,通常高手踢硬的也可以连续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毽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