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学古琴者的几点建议
1、多听。古琴历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对弹”,即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老师的一吟一猱,一绰一注,抹挑勾剔,轻重疾徐,在教琴的过程中,学生尽收眼底,回去如勤于练习,加以时日,便不难掌握。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进展虽慢,但学生最易得师之精髓。然自学者,只能通过一些古琴的入门书籍,来完成学琴的过程。学曲子时,曲谱成了最重要的老师,但曲谱只是琴曲的一根拐杖,无论是简谱、线谱或减字谱,只能简略记录一下曲子的情况,而不能记录曲子的所有细节。为弥补这一不足,唯有多听名家的录音资料。比如,古琴独特的节奏形式,现在还没有那一种谱能很完善地记录下来。
2、多看。一是多看名家演奏,二是多看琴学理论。古琴演奏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琴姿琴容也是琴学很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者不可不知。姿势琴容的正确与否,不只关系到琴风、台风等审美问题,如果姿势过于随意,会直接影响到音色的优美,甚至一些较难的技法也很难完成。所以历代的琴谱中,都不惜笔墨去介绍弹琴的姿势及各种手势,将“指法合势”列为弹琴之首要,把“布指拙恶,手势烦乱”列为琴之要病。自唐赵耶利独创手势图以来,历代琴谱多加以引用或增修。现代的琴书入门书籍中,多用照片来代替古代所绘的手势图,再加以简单的解释。但弹琴的姿势,很难用图解或文字来解释清楚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多观摩名家的演奏视录相,仿效名家的姿势支多作练习,久而久之,便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形很落落大方的演奏台风
3、多想。“学而不思则罔,割翌视扼思而不学则殆”,琴学更是如此,如只一味的盲目练琴,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进步会很慢,如多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则会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比如像“锁”这一指法,虽说教科书上都讲得十分清楚,节奏指序也很明了,但各个流派在实际演奏时却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不多去思量,很难理解其中的精髓。比如七声的“长锁”,古谱的要求大致是“抹、挑、抹、勾、剔、抹、挑”,但现在好多琴家也常弹为“抹、挑、抹、挑、抹、勾、剔”或“抹、挑、勾、剔、摘、剔、挑”,孰是孰非?很难说清。但细细想来,其节奏型基本都为“四+三”或“三+四”型,即前面四个时值略长的音,另加一组很快的三个音或“三”“四”前后置换,能琢磨通这个问题,自己就会先弹熟基本的传统“长锁”外,再去有选择的学习一个自己较为随手的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