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学科差异及应对攻略
1、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课本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讲述时,依据生动的现象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直接感受其物理规律的存在。而进入高中后,物理学科的讲授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领域过渡,而且这一过渡是非常快的、跨步非常大的,例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加速度的含义、瞬时速度的含义、静摩擦力的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抽象思维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首先要做好长期渐进的思想准备。而老师要积极发挥作用,在对这一方面进行讲授和引导时要十分的耐心和细致,通过大量的实例,带领学生一步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抽象世界,逐渐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2、2.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融合大量的定量计算”的改变。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物理问题都是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的,即使存在定量计算,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再是仅仅进行定性的分析,而是在定性的分析之后,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对于每个公式的“彻底”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公式的来历,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含义和本质、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的变形、特殊情况下的规律等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这些一一掌握好,辅以一定数量的练习加以应用。
3、3.从“魑徒扮阙简单逻辑”到“复杂逻辑”的进阶。初中物理中量与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在高中物理中,则涉及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器皆阄诟分析演绎等各种复杂的逻辑思维。学生在无法把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复杂化的情况下,就常常会犯下不会分析具体题目或者干脆乱套公式的毛病,即是因为缺乏这种复杂逻辑的思维能力,不得其门而入,成了无头苍蝇。学生在应对这一差异时,应立足课本,课本中对于很多物理问题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演绎过程,学生应尽量认真地反复研读这些演绎过程。对于老师方面则建议结合很多历史上真实的物理规律发现的历程,加以趣味性的讲述,使得学生在听故事一样的过程中,体会并潜移默化的吸收这些复杂的逻辑过程。当然,在以上都进行顺利的情况下,大量复杂综合型问题的实际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要拖沓到高三,而是在平时就要多积累多练习。
4、4.应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题的难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已经开始接触结合数学工具处理简单的问题,比如,算数、解方程组的思想、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等。但通常比较浅显,使用的频率也不高。可是到了高中之后,数学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求解物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了。例如各种函数的图像、矢量运算(向量运算)等,都是帮助理解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这些数学工具本身的学习自然是重要的,但不意味着就要搁置物理,转攻数学。老师可以开专题讲解“那些在物理中常用的数学工具不得不说的事儿”,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加以讲授和练习,“理论上洞悉、实践中熟悉”便是我们的目标。
5、5.学习方法上的变革由于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浅显,注重形象思维,逻辑上也较为简单,因此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听课就能基本掌握知识点本身,通过适当数量的练习就能准确熟练的解题。而且,正因为初中物理的这些特点,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较快提分,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应试性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演练。这就导致很多初中学生一味的听讲和做题,并没有形成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而高中物理,则在相当程度上要求学生透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做到记住了就可以。当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习的知识,深知其来龙去脉、本质特点等,又能在试题中灵活准确地应用,他们才能够在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