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级天文爱好者的几点忠告
1、一、首先要提的是现在没有多少爱好者盲目地认为口径至上的原则了,为什么呢,凤凰203800口径够大了的,但是效果绝不比信达的小兰小黑好。望远镜的选择呢大口径至上其实也没错不过前提是镜面精度和镀膜情况也要跟上否则你从50倍提高到300倍,成像也会随之相应模糊6倍,精度要是够了可能这一提高只会模糊2倍甚至更少

3、三、极限倍数;老师问:一架望远镜的极限倍数是多少呢?~学生答:望远镜毫米口径的2倍。老师问:为什么?学生挠挠头说不出所以然来。那么真是这样的吗??首先我想说的是答案存在20%的正确率和80%的错误率。我们一点点来说。首先我要告诉您的是,这个公式只不过是一个经验公式罢了(就好比极限星等是6等位经验极限星等一样,这只是以当初创造星等分类的那位科学家的眼力以及观测条件来说,目前世界上的大型天文台几乎都能提供7等以上甚至8等的极限星等);其次这个极限放大倍率内在必要条件是达到足够的整体精度,要是整体精度跟不上那么极限放大倍数就达不到口径毫米数的2倍,要是精度足够高,产生的误差就足够小那么你就可以达到3倍的极限放大倍数;第三环境影响,这个我不多说了;第四,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适合对于太阳系内行星而言,对于恒星并不适用。这一点如果你是一位双星观测者就会深有体会。观测行星,以我的信达1271500MK来说,放大倍数达到220倍的是成像清晰度已经下降了很大一截了,倍数再加大我也看不到更多的行星表面的细节;然而我后来转为主攻双星观测,我发现必须经常用一些超高倍数来观测双星,400倍甚至500倍的放大倍数,再大才会出现无效放大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行星是面状天体而恒星是点状天体,所以在单位面积的亮度上行星会不如很多的恒星,金星的单位面积亮度应该不会有一等星亮(哪位有兴趣的同好可以计算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百米远处的人,你看到他的轮廓永远比看到他的面部特征来得容易地多。双星和行星的观测就好比这种关系。因此也就决定了两者的放大倍率的不同,观测双星的极限放大倍率可以远比观测行星的大得多。所以大家以后再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仅仅只说一个2倍,这是非常误导入门的初级爱好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