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是认知不够
1、一、人与人的不同就是认知差距 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同时也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认知不同,难以相融;井蛙无法想象大海的波浪,夏蝉也永远理解不了冰花。一个人的认知,便是他的牢笼。我们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同样也办不到认知以外的事情。
2、二、认知水平决定了解决问题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深度;一个人看问题的深度,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认知层次低的人,只能解决浅层问题,而认知水平高的人,能够直达本质。 例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平衡工作与健康的问题:工作最忙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和睡觉。许多亲人会劝你“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牺牲健康。“我是当然理解亲人们的关心,但是我认为工作和健康绝不是对立的。这个问题的本质,该是考虑更多的是当下的人生阶段和排序情况。如果你还年轻,想为自己的人生拼出一番成绩,那么奋斗就是第一位;如果当下的健康状况不太好,那么,就要把健康放在首位;而且,每个人的人生排序不一样,有人觉得工作能让自己满足,有人喜欢下班后的生活。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单一地听从别人,或反对别人。而是用两个维度分析自身需求,最后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因此,人与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的理解和洞察。花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才明白过来的人,自然过的不是一样的人生。
3、三、如何定义认知层 我们可以把人的认知分为6个层次: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身份与愿景层。 1、认知处于环境层 人会把一切问题外部归因化,一切都是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环境不好,才导致如此恶劣的命运;这样的人,通常都表现为爱抱怨,或者“祥林嫂”,只知怨怼别人,不思进取改变自己。 2、认知处于行为层 相对于外部归因,认知处于行为层的人通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行动力不足;他们比较相信,我现在不够幸运,是因为行动力不足,我现在还没幸福,是因为做的还不够;但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努力更有价值。 3、认知处于能力层 这一层次的人,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是能力还不够,能力不够的表现是不停地学习新知识,用思维和知识武装自己。 4、认知处于信念层/价值观 会思考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他们专门做对的事情。 5、认知处于身份层 他们会更多得关注内心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会为自己配备相应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模式。 6、认知处于愿景层 他们更多地会去思考“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处于这一认知水平的人,关注得是人类愿景这样宏大的命题,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人类大部分人服务,帮助大部分人改变命运。处于这一层次的人,往往都是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袁隆平。
4、四、如何提升认知体系 提高认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做,要怎么做,以及要去做什么这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凡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就能追问出问题的本质。举个例子:我为什么不想工作?因为工作很累,工资很低。为什么工资低,为什么那么累?因为能力还不够。为什么能力还不够?因为工作能力在专业方面还有提升的地方? 2.要怎么做 通过拆分目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目标往往很难完成,但当把它拆分成小目标,越细越好,这样你会发现,没什么不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我在专业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项能力可以怎么提高?专业能力可以寻找相关课程学习,或者找身边的牛人学习;表达能力需要多听优秀的表达者是如何表达,另外还需要多练习。 3.要去做 “要去做”意味着去执行,为了避免低质量的勤奋,我们就需要确保方向、方法的正确。根据“如何做”层面推导出来的方法论,朝着对的方向去执行,才有进步的可能。再漂亮的理想,只有真的去执行,才有现实意义,否则都是海市蜃楼般的泡沫。 以上思考模式的三角模型,被贯彻到思考以及行为模式中,足以让一个人从平庸中突出出来,提高了我们的认知体系。 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一些,再行动力上强一些,就赢过大多数人了。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是真的认知水平低,而是不愿意改变。对他们来说,思考是痛苦的,行动是冒险的,改变是很难的,即使当下是痛苦的,但也是安全的。如果不愿意继续停滞于痛苦,那么改变就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