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牛有什么尊称
古人对牛的尊称有丑牛,土畜,乌犍,沈牛等。乌犍常泛指耕牛,沈牛指水牛。不同年龄段的牛的别称有犊、牬、犙、牭、陵序蛔烯犕等。犊指小牛,牬指两岁的牛,犙指三岁的牛,牭指四岁的牛,犕指八岁的牛。牛的雅称是八百里。这个雅称的出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相关知识
牛勤劳无私,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不仅爱它、敬它、拜它,还给它起了许多有趣的雅称。古代的骏马称为驳,但《世说新语》中谈到,王君子有牛,善于奔驰,在与王武子打赌时,牛疾驰而去,王君子名该牛为“八百里驳”,此亦为后人对牛的雅称。
牛王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不让牛干活,家家杀鸡,打粑粑,清早用粑粑或糯米饭搅饲料喂牛,以示慰劳。有些农户还要备烧纸、鸡肉、香、酒等摆在牛棚旁边,以祭牛王。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