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一个就读研究所的学生,让我看了一卷他在新西兰寄宿家庭中所拍摄的录像带,内容记录了新西兰的父母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片中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他带着一脸不悦的神情从幼儿园回家。“你怎么啦?”“××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擅自拿我的蜡笔去用。”“是吗?然后呢?”一旁的妈妈非常冷静地听着孩子说,等孩子讲完后,她这样回答孩子:“这样真的会让人觉得很生气喔!你一定觉得很不高兴吧?”但接着,这位妈妈这么询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要拿你的蜡笔去用呢?你想不想把蜡笔要回来?那你觉得要怎么样,才能把蜡笔要回来呢?”这个妈妈一直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这件事情的起因,甚至为了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而非常有耐心地在一旁等候着孩子思考。这位孩子想了想后说:“大概是因为我没把蜡笔借给他,所以他才擅自拿去用吧?下次我会跟他说,我会借他用,所以请他把蜡笔还给我。”接着妈妈说:“你好棒喔!我想这样××就会把蜡笔还给你的!你一定要加油喔!妈妈会一直帮你加油的。”妈妈只用了这几句话,就大大地鼓励了孩子。在这个例子里,妈妈最主要的做法是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若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亚洲,或许场景就不是这样了。我想许多人大概会说:“妈妈去跟老师说,叫他把蜡笔还给你。”亚洲的父母恐怕会抢先一步解决问题,造成孩子无法在适当的时机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西兰的妈妈认为“这是孩子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断训练孩子自行思考、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从这位新西兰妈妈的身上,得到一个亲子沟通的重大启示,并整理出“亲子沟通四步骤”:1.仔细聆听孩子所说的话。2.与孩子产生共鸣,例如说:“原来是这样啊!”3.引导孩子思考,例如说:“你觉得要怎么做才好呢?”4.鼓励孩子,例如说:“我会帮你加油的,要好好努力喔!”因此,所谓的四步骤,就是“倾听→产生共鸣→一起思考→给予鼓励”,亲子沟通就是这么简单。只需执行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促进亲子间产生良好的对话与沟通,同时能训练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孩子拥有自我信赖感,最后变成一个对自己有自信的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依据各种不同的场合,利用这四步骤来思考看看,该如何进行沟通。

3、步骤2与孩子产生共鸣(Sympathize)“哎呀,原来是这样啊!”“那真是饫軎铙芎辛苦你了!”“你一定觉得很难过喔?”常有人说,只要有人愿意听自己诉苦,基本上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不论是谁,只要能将心中的苦处说出来,心情就会觉得轻松许多。所以,父母应该先倾听孩子诉说,而且不论孩子的说辞是否合理,在听孩子说完后,还应该确认一下孩子真正的内心感受,并传递一个讯息给孩子:“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我懂、我懂!”让孩子明白你已经“理解”他的心情,并与他产生了共鸣。如此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原来妈妈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原来爸爸也可以理解我的心情”、“爸爸(妈妈)还是最爱护我的”。孩子会庆幸自己将内心的话说出来,并感受到被关爱的感觉,进而因此放心、安心。步骤2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句“原来如此”,与孩子产生共鸣,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就能达到一半以上的亲子交谈功能。偶尔主动谈谈自己的失败经验所谓共鸣,就是懂得对方的痛楚,能与对方共享喜悦的一种力量。当有人能够理解我们的主张,甚至愿意伸出手来拉我们一把时,总是会让我们深受感动。即使是大人,也会因为知道有人与我们产生共鸣,而因此对自己产生信心。在人与人的沟通上,能否产生共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交谈的目的当然不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有时纯粹只是抒发自己的情绪、发发牢骚而已,有时甚至说的都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内容。即使在这种时候,还是必须努力和孩子说的话产生共鸣,不然就没有办法继续聊下去了。具体来说,即使只是重复地响应孩子“喔,真的呀”,也算是做到了起码的“产生共鸣”,让孩子觉得“把事情告诉愿意听我说话的爸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反过来说,偶尔也可以设法让孩子对你产生共鸣。例如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搞砸了一件事,害妈妈连做晚餐的心情都没有了,妈妈真是不行!”只要父母肯将自己失败的经验、有趣的事件、惊讶的原因主动告诉孩子,说不定孩子也会跟着响应,主动说出今天发生的事,例如,“我在学校里也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也有一件很好玩的事喔!”不要追根究底地逼问孩子青春期前后的孩子,会因为拥有太多新奇的体验,脑中常有混乱的想法,也会对毫无来由的烦闷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愤怒生气!但即使如此,一般来说,恐怕孩子们还是不太愿意主动找父母谈自己的这些感受。其实孩子们也会想找人聊一聊,抒发一下自己的心事,希望可以得到别人安慰的话,例如“不会有事的啦”等,这种时候,如果父母是一个很懂得与孩子产生共鸣的人,说不定孩子就会主动找父母谈。万一真的遇到这种情形时,一定要保持“应与孩子产生共鸣”的态度,仔细聆听孩子说的话,千万不可以拼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要追根究底地逼问孩子,有时只要淡淡地回应一句“原来如此”、“真的啊”就行了。容我再三地提醒,绝对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地逼问孩子,否则孩子只会对你产生戒心,以后就更不会主动开口找你谈了。产生共鸣的技巧请爸妈们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一旦看到孩子表现出一副懊悔的样子时,就回应他:“你一定觉得很沮丧吧!”若看到孩子很开心的样子时,则回应一句:“好棒!”若听到孩子在说同学的坏话时,就回应一句:“原来你同学是这样的人啊!”只要采取这种态度听孩子说话,孩子就会觉得心情轻松许多,甚至庆幸自己主动找父母谈了这件事情。只要依照这些步骤,亲子间的交谈内容就会逐渐拓展开来。

5、步骤4适时地鼓励孩子(Empower)“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可以做到!”“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你就试试看嘛!”一旦依序和孩子这样聊过以后,接下来只要在孩子背后适时地推他一把就行了!因为此时的孩子在通过与父母聊天后,已经开始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了!此时为了让孩子向前跨出一步,真正找出解决之道,应该再多加一句鼓励的话。这句鼓励的话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因为孩子能明白父母是站在他这一边的,父母其实是非常了解他的,他自己绝对不是孤伶伶的一个人,因此,自然就会有勇气向前跨出一步。即使不是用言语来鼓励孩子,只要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甚至只是对孩子温柔地微笑都可以,就连带孩子一起外出去买东西,也是鼓励孩子的一种表现。突然鼓励孩子只会造成反效果只有经过前面“倾听”、“产生共鸣”、“一起思考”等一系列的过程,“鼓励”孩子才会有效果。如果缺少前面这几个步骤,一开始就突然鼓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说得这么简单,父母根本就不把我当回事,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一样!”“总是只会说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不自己做做看?”因此而产生反抗的心理,甚至对父母感到不信任。此外,对于孩子所思考出来的解决方式,如果采取“你到底在想什么?”“这种事情你根本做不到”的全盘否定态度,孩子就会觉得“不管我每次怎么绞尽脑汁,就是没办法想出一个让父母觉得满意的答案,总是被父母否定”,因而整个人都会松懈下来,最后甚至会渐渐觉得“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连父母都放弃我了”。不论孩子提出什么意见,都好好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给予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自己一个人也能办得到”、“父母还是爱我的”。从而产生一股“不用害怕失败,应该勇敢挑战看看”的意愿,并因此对自己开始产生自信,进而肯定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