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仪操作十大误区,为什么血糖仪老不准看这里
作为糖尿病患者们的好朋友,血糖仪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血糖仪通过数据为糖尿病患者的过去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提供分析支葆扒豳峤持,对新一阶段的治疗意见提供参考支持。
经常有朋友通过各个平台咨询我,问我血糖仪的数值为什么不准确?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然,出现数值不准确的情况,可能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你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它——误操作!
6.采血方法不当
若测试时采血量不足,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得的结果偏低,需更换试纸条重新测定。如果血滴过大,溢出测定区,也会影响测定结果。另外,采血时因肢端末梢循环不好、血流不畅或过度挤压等也会使测定结果受到影响。还有些人习惯挤压手指促使血液流出,但是这样也可能会寄出组织液,导致血样被稀释。
7.试纸未完全插入血糖仪底部
很多人在插入试纸的时候由于粗心或者操作不当,会发生试纸没有插到底的情况,这就会造成接触不良,导致数据产生误差。
8.血糖仪测试环境不对
血糖仪受环境影响十分强烈,比如温度、电磁场等等。血糖仪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在10-40摄氏度。超出这个范围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引发血糖仪失准,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血糖仪宕机。
血糖仪是一种极具灵敏性的电子产品,所以,血糖仪受电磁场的干扰也非常明显,所以血糖仪应该远离电磁场,这样才能保障其数值的准确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常见操作误区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同样非常值得大家注意:
没有养成日常规律性血糖监测好习惯!
有些患者怕花钱、图省事,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而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血糖监测应当日常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建议每天测试血糖值,早晚各测一次,同时一周两天测全天 8 个时间点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 3 点的血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血糖自我监测频率。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餐后2小时血糖=饭后2小时的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的功能以及当餐进食、用药量是否合适,所以餐后 2 小时血糖的准确性十分重要。正常情况下,餐后 0.5~1 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曾有一位住院患者,护理人员一般都是14点给患者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是他每次都要比别人晚半个多小时,因为他说自己吃饭慢。其实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需要格外的注意。
血糖仪测得血糖和医院的不一样,血糖仪肯定不准!
临床上,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和抽静脉血测得的血糖值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血糖仪是从病人的手指侧面采血,测得的结果是毛细血管全血糖;而在医院是静脉抽血,测得的是血浆血糖。
一般来讲,空腹时静脉血糖与指尖血糖相差不多,但饭后2小时内指尖血糖可能会略高于静脉血糖。另外,这两者的差异有多大,与不同厂家生产的血糖仪、病人的个体差异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目前血糖仪已有很大改进,更准确,重复性好,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血糖仪测定的结果值得参考采用,可作为血糖监测的依据之一,如发现两者差异很大,可重复测量或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