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心理学基础知识之形意在人类身心上的体现
1、一、影响欲望形成的主要因素人类社会的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都有追求极高的精神与物质等享受的欲望。但邗锒凳审个体之间在观念、想法和态度等心理内容上的不同,导致人们在面对事物的产生和变化时,在所追求的目标、质量、方向或速度等层面上的选择和定位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包括三种欲望类型的受众:有常态意向受众、有偏激意向的受众和随心所欲、忘乎所以的受众。而真正导致这三种类型受众形成欲望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的遗传基因、教养理念与模式,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以及社会现象。1.家庭教养理念孩子从出生至学龄前,是家长塑造他们的个性(即人格)、引导其心理发展方向的基础期,也称关键期。而此期间,家长们应选择与之匹配的、合理的教养模式,来引导孩子摄取必要的营养,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在此我建议家长们运用“恩威并施”的理论和方法,对胆小或者内向的儿童,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点,给予适当的赞扬,以便激发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而对顽皮的、外向的儿童,家长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去伪存真的观念和思维能力,指导他们合理地调控其自身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然而,在现今社会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大多采用温情引导或者严厉指导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应称为关爱性的教养,是属于家庭成员对孩子发展方向的内部的、积极的检修、纠正或者调整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对其进行挑剔的目的,有两种可能:排斥或喜欢,帮助或伤害。对家庭教养来说,如果教者不得其法,那么学者也不能得其道。而这种使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前景模糊的家庭教养模式,是不会有什么理想的成就或结果的。所以我说,家长教养孩子应得其法,这样孩子们学才能得其道。家长教养孩子就好比我们对某事物的布局,这布局决定了它的格局,而这格局的产生又决定了因与果之间转变的最终结局的成败。家长教养孩子既要关注其先天条件中优与劣的成分和比例,也要能随现实环境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育,并且逐步指导儿童建立起对社会、家庭、自己和他人有益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理念。2.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学校的教育应包括文化、体育、思想、品德、法规等理论知识。同时,学校也是引导学生们学会参与集体活动的执行者,应当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集体凝聚力的作用和力量,也能促使学生们身心的各个层面都有序而健康地发育。基于当前我们的教育形式,我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在正常学习的时间以外,安排儿童们用一部分时间来补充课程以外的知识,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儿童时期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他们也需要摄取书本和课程以外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教育大多都缺乏自立、自律和互助等方面的课程。家长和老师要以强化儿童的优点为主,并且及时纠正他们不合理的消极情绪、观念和行为等。我们的教育者应引导和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与此同时,也要激发儿童自行地选择合理、正确的成长和发展途径。3.社会现象社会是历练和发展儿童与成人的自我能力的空间。虽然我们个体与他人都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却有着不尽相同的人生体验和处境。所以,个体只有通过适应社会的各种环境和现象,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比如在社会环境里,如果个体想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那就必须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人类社会是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载体,个体只有遵守社会所规范的原则性纲领,才能按自身的能力状态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如果个体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存在或者感受,自己一味地我行我素或者自命清高,就会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认可、支持与帮助,而且行为异常严重者还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2、二、形意在个体心理现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心理现象由个体生命的开始而发生,再由个体生命的延续而发展。所以我说,人类的心理现象是通过个体生命的发生、发展和活动的整体过程来寻求规律、感知现实与未来的。研究形意在个体心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上进行。我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人一性,百人百题”。因而作为学术的钻研者,我们在选择个案或者寻找可行的切入点时,只有以人类社会中那些能力、性格和特性等条件都不相同的人群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每一个个案逐一进行多元化的了解、分析和验证,才能准确地将具有多种不同心理特征的个案一一量化。例如,一个男性青年,他自幼深受其父母的宠爱,可说是衣食无忧。他整天无所事事,只想着如何玩耍才能尽兴,而不用心学习文化知识,所以他在高考时名落孙山。就在这时,一个很不幸的事件又降临了,他父亲在下班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而身亡。那不明的肇事车辆也逃逸了。这飞来的横祸致使其家中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窘迫,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去寻找工作养活自己。但是因为他没有好的学业成绩和技能,所以他只能找到那些不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岗位。于是经人介绍,他到某公司应聘了一个保安的职位。由于他过去养成了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惯,因此他在风吹日晒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很难适应。他整天心情郁闷,什么事情也引不起他的兴趣,就是上班时他的精神状态也极为不佳。就因他在工作中的这种状态,他曾多次遭到领导的批评。这时候他才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以致经常失眠,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又如,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女生,她的学习成绩曾经在班里名列前茅,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们心中的偶像,认识她的人都希望她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在半年前,她开始暗恋一个高她一届的男生,而且还曾多次向该男生暗示性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可对方却没有一点儿反应。因此,她自己感到很失落、很伤感,整天忧心忡忡地寝食难安。虽然她也知道此事已没有成功的希望了,但她还是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她想:难道是自己不够优秀吗?不是。那为什么自己配不上他呢?她百思不得其解。由于她的思想没有集中在学习上,最终导致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很多,而且因为她这偏执的单相思,她已无心参加高考了。下面,我用形意心理学来分析以上的两个事例:案例一中的男青年,自幼在父母溺爱式的教养模式里形成了养尊处优、不劳而获的心理特征,导致他缺乏坚韧的意志等正性的心理状态。也因他没有建立起正确、合理的形意理念来面对他自己的生存环境,导致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自己不能理性地解决问题或者勇敢地面对那些已发生的事态变化,甚至他还启用了悲观无能的心理状态,不敢面对现实和未来。案例二中的女生,她从小学至高一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而就在她读高二时,她暗恋本校的一个男生。她曾多次向该男生表达爱意,却都没有得到对方的响应。于是,她感到自己很失败,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许多。这个女生是受青春期性心理的形成和波动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的憧憬,致使她的意识状态也深受自己情感的左右。她的自我认知状态的非理性主观倾向,是导致她理性的形意思维观念偏离常态的诱因。
3、三、形意的外部特征形意在我们个体的躯体(即生理)外部的体现,是在外部的生活环境、社会现象及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支持我们个体实现自我愿望的动机和行为。例如,有一位中年男士,其在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他在工作上一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也一直为自己能荣升总经理的职位而努力。前不久,公司总经理调任离职。这时候,他的下属们都认为他升任总经理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为此,他还特意宴请了员工们。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上级公司领导另派一人来担任这总经理一职。对此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因而他对上级领导的安排非常不满,以致他在工作上也失去了以往热情的态度。他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并且在暗中寻找其他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准备跳槽,但是他谈过几个单位后,感觉都不理想。从而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个一文不值的人。当他想到自己的孩子才刚刚读大一,而且妻子又患有慢性病需常年在家调养时,感觉未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而一想到这些问题,他自己就寝食难安,经常闷闷不乐,身体也消瘦了许多。又如一男青年,他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不佳未能考上大学,便来到某建筑公司做杂工。他自幼胆小内向,因而经常受同龄人的欺负。等他到建筑工地上班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环境里危机四伏。他对自己在高空作业的工作范围与状态十分恐惧,甚至一看到“高空作业!”“注意安全!”的警句与警示标志就十分紧张。他上班一个月后的一天,他登上离地面有一米高的跳板上去运送建筑材料,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他顿感四肢无力,全身发软,不能站起来行走。他身边的工友们看见了赶紧围上来,见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语声微弱。他对工友们诉说,跳板晃动时,自己一紧张、害怕就滑倒了。可是经工友们查看,他的身体没有任何损伤。但是他呈现的惊恐表情以及心理反应,致使他无法正常上班。他的父亲骂他太无能了,强迫其上班。此后,他经常焦虑不安、彻夜难眠。用形意心理学来分析以上的两个案例:案例一中的中年男士,其在本公司任副总期间,工作中恪尽职守。为了实现自我的理想,他在工作上处心积虑地表现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提拔而委以重任。在他未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后,他就心存不满,在工作上失去了以往的积极性。他一想到自己的愿望已无法实现和家庭生活的负担,就感到自己很无能、无着、无力。案例二中的男青年,他自幼形成了胆小、懦弱,怕上高等心理状态,其意识和行为已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他缺少健康、常态的自强、自立等动机和行为,更没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其自幼的成长过程中,他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指导,因而他无法懂得人与形意结合的意义,以致他没能形成“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人格也就难以健康地发展。